他是河南省上蔡縣的一位普通農民,被大夥兒親切地稱為“農民工司令”。他喊響了一個了不起的目標,要用三年時間為農民工增收400億元。他,就是張全收。
張全收的老家在河南省上蔡縣朱裏鎮拐子楊村。20年前,他揣著從鄰居家借來的170元跑到深圳,開了一家小吃店。在這個外來人聚集的城市,張全收經常會遇到一些因找不到工作而露宿街頭的河南老鄉,他們的困難被張全收看在眼裏、記在心上。
從端一碗熱湯給農民工喝到騎摩托車幫外來務工者找工作,張全收的善舉在農民工群體中廣為流傳。一時間,找他幫忙的人越來越多,以至於小吃店成了外來務工人員駐深圳的辦事處。
然而,小吃店容納不下那麼多人,介紹出去的人經常沒活幹又回來了,這讓張全收非常無奈。
“他們都是我的親人,成立公司的初衷就是幫他們解決就業問題,讓外出務工人員在異地他鄉有個落腳的地兒、有個掙錢養家的渠道。”張全收説,因為理解農民工生存的艱辛,才竭盡全力為他們建造一個溫暖的“家”。
張全收舊照
1999年,手頭漸漸寬裕的張全收在深圳創辦了一家玩具加工廠,招來很多在深圳務工的河南老鄉。2002年,張全收又成立了一家人力資源公司,有組織、有計劃地幫外來務工人員找工作。
在這個“大家庭”裏,張全收創造了一種獨有的經營模式。公司的主要業務是把工人們集中起來,哪個工廠需要人,就把工人們集體派過去,這個廠裏的活幹完了,再調到另外一個廠。要是沒有工廠需要工人,他們就免費吃住在培訓基地,照樣拿工資。儘管有的年份給不幹活照樣領工資的“庫存工”蒸包子都要花100萬元,張全收的公司還是因為良好的信譽而發展壯大起來。
有的農民工逢年過節捨不得掏路費回家,張全收就把他們的父母和子女接到深圳團聚,或租幾輛大巴陪他們一起回去過年。“農民工司令”的稱呼就這樣慢慢地在全國叫響。
張全收的老家拐子楊村曾經是出了名的貧困村。2004年,村裏的小學年久失修,重新修整,張全收就把公司僅有的8萬元現金交給村支書。學校建成後,張全收又捐助了10萬元助學金獎勵那些家庭貧困、品學兼優的學生。
“我能有今天多虧鄉親們的幫助,關鍵時刻我怎麼能不盡全力幫他們一把。”張全收説,他家曾是村裏數得著的貧困戶,他自己小學畢業後因交不起2.7元學費被迫輟學。此後,奶奶去世,父親中風偏癱,母親精神失常,一樁又一樁天大的難事,都是鄉親們一碗米、一瓢面幫他渡過的。
2008年,張全收當選為拐子楊村村支部書記、村委主任。上任後,他自掏腰包為村裏建橋修路、建村室、建文化大院、安路燈和健身器材,併為全村人購買醫保。
為了讓村民們找到致富的路子,張全收出資10萬元挑選了50名村民代表到深圳參觀考察農業産業項目。開闊視野後的村民回到拐子楊村流轉了上千畝土地,通過種馬鈴薯提高效益、增加收入。
這些年來,在支援家鄉發展上,張全收先後捐了數百萬元。“村村通”工程、“戶戶通”工程不讓群眾掏腰包,建設“生態宜居鄉村”處理垃圾、栽種花草等大事小事都是張全收負責張羅,出錢出力。不少昔日的貧困戶都在他的直接或間接幫助下蓋了新房、買了新車、娶了媳婦。
張全收在兩會代表通道上
從2016年開始,張全收主動融入脫貧攻堅大決戰,搭建脫貧平臺。他設立的培訓機構,可以對所有符合條件的貧困家庭勞動力進行免費技能培訓,包吃包住並保證就業。
目前,張全收的公司已與駐馬店、三門峽等地10多個縣區建立勞務脫貧合作關係。未來幾年,他計劃在河南省每個縣轉移就業培訓1萬人,預計每年可為每個農民工增收4萬元。
“勞務脫貧平臺很好地解決了貧困戶勞動力就業問題。我要讓每一個貧困家庭勞動力都拿到滿意的工資,真正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兩人就業全面小康的目標。”張全收説。(材料來源:中國青年報 人民網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