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感謝習主席,幸福不忘共産黨。橫批:航太圓夢!”在海南省文昌市龍樓鎮好聖村,鄭有群家門上的這副對聯表達出質樸的心聲。這位老漁民從來沒有想到,自己居然吃上了“航太飯”。好聖村距離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僅7公里多,文昌市決定利用這個“近水樓臺”的優勢,將其打造為航太科技小康村。

打出這張航太牌,並不只是一味地談概念。好聖村利用閒置土地種植了21個航太育種的瓜菜品種,用航太牧草餵養文昌雞、黑山羊,每人平均年增收上萬元,再加上美麗村莊的建設吸引了眾多的遊客,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潛力太大了!”海南文昌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曉橋告訴記者,文昌市將以好聖村為樣本,著力打造12個航太共用農莊,通過航太蔬菜種植、“網際網路+”等方式,幫助越來越多的農村走上富裕道路。

海南農業在全國獨具特色和優勢,發展潛力巨大。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海南時強調,要把中央制定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貫徹落實好,使熱帶特色農業真正成為優勢産業和海南經濟的一張王牌,不斷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

如何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海南各地在探索中給出了答案,給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兩個“法寶”。

法寶一,是“網際網路+”。

海南網際網路農業小鎮建設工作開始於2015年5月份,最初是為了解決農業生産的分散性和資訊不對稱帶來的農産品滯銷現象。而農民火速觸網的“鏈鎖反應”,不僅解決了往年“豐收季”變成“發愁季”的難題,還倒逼了農業的轉型升級。網際網路極大擴充了産品的銷售半徑,當地農産品實現了從低效到高效、從大眾化到特色化的轉變。

地處火山岩地貌區的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耕地少、火山岩多,傳統的農業耕種受到很大制約。但網際網路農業小鎮的建設讓這裡“石頭縫里長出金子”。黑豆在石山鎮已有上千年種植歷史。當地農民種黑豆,不使用化學藥劑,保證了黑豆的無公害品質,但賣不出價。市裏組織專家對當地黑豆獨特成分進行了分析,打造富硒、綠色的火山健康農産品品牌。資訊通過網際網路傳播出去,訂單通過網路涌進來,石山鎮黑豆的身價漲了幾倍,地頭價每斤達10多元,現在百姓的房前屋後都“點”上了黑豆。

法寶二,是“高科技+”。

“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海南陵水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入口景觀石上鐫刻的這句話,概括了在基地裏見到的場景:無土栽培的植物坐在“摩天輪”上緩緩旋轉,既能吸收水分,又保證足夠光照;挂在藤蔓上的美月西瓜小巧玲瓏,不僅瓜瓤沙甜,連瓜皮都清脆可口;像葡萄一樣成串懸挂的番茄,提高了採摘效率;燈籠椒解決了容易遭受病蟲害的問題,産量是普通種植法的10多倍。海南現代設施農業研究院院長肖日新介紹,通過智慧植物工廠、垂直旋轉耕種系統、物聯網智慧化管理等高科技手段的運用,每畝産值數倍于傳統種植。

在瓊海市博鰲鎮沙美村,記者遇到了從新加坡回鄉創業的梁文彬。他在國外時,看到東南亞地區有一種叫斑蘭的食材配料,散發出獨特的天然芳香味,加入這種葉汁製成的蛋糕甚至被稱為“蛋糕皇后”。回到老家,當地政府非常支援他創業,由政府和公司各支付一半的成本,將斑蘭苗送給貧困戶種植,再由公司負責收購。斑蘭可以在檳榔園裏的林下種植,農戶一畝地每年就能有8000多元的純利潤。

一頭連著科研,一頭連著市場,構成了農業産業鏈條上利潤豐厚的“微笑曲線”兩端。通過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海南省農業增加值增速連續多年位於全國前列。

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表示,海南省將繼續堅持品質興農、綠色興農、科技興農、品牌興農,積極推進生態迴圈農業示範省建設,補齊農産品深加工和物流的短板,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打造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王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齊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