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龍軍 光明日報通訊員 歐陽海希

4月5日上午,湖南省雙峰縣女傑廣場,市民手捧鮮花來到秋瑾雕像前,寄託對這位革命烈士的哀思。

秋瑾是我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秋閨瑾,祖籍浙江紹興,自稱“鑒湖女俠”。1907年7月15日,秋瑾英勇就義于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

“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瓊樓傍古岑。標格原因獨立好,肯教富貴負初心?”湖南省文史研究專家胡衛平説,“秋瑾出生在富貴家庭,卻不以富貴負初心。從她的這首《梅·十章》,可以找到她參加革命的答案。”

秋瑾物質生活的富貴是真實存在的。胡衛平説,1875年,秋瑾出生於福建雲霄紫陽書院。1896年,她遠嫁湖南,與富商子弟王廷鈞成婚。出身官宦家庭的秋瑾,與平常人家的女子不同,她從小學習經史、詩詞、騎射。她家的富貴,浙江紹興秋瑾故居和暢堂的精緻可以見證;湖南株洲的“槐庭”、湘潭的“義源當鋪”的恢宏可以見證,而坐落于雙峰縣的老舖子雖小巧,但其主人“池館甲潭州”,秋瑾新嫁“資粧過十萬”,可謂富甲一方。

“江浙文化和湖湘文化共有的‘經世致用、敢為人先’的內涵特質,賦予秋瑾特立獨行的性格,使其滿懷家國情懷。”胡衛平説,秋瑾少女時期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習文練武,性情豪俠。後隨夫入京,到“庚子事變”後再回雙峰,她與支援維新的曾國藩孫輩曾廣鈞、曾廣祚詩詞唱酬;冒著危險女扮男裝,從槐庭騎馬去瀏陽看望譚嗣同夫人李閏,並將譚嗣同的詩詞、信札和《仁學》孤本帶往北京,交給譚嗣同摯友梁啟超,使《仁學》得以明世;與唐群英、葛健豪“情同手足,親如姐妹,經常集聚在一起,或飲酒賦詩,或對月撫琴,或下棋談心,往來十分密切”。這些經歷,讓她目睹並痛心於民族危機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敗,更讓她發現維新並非民族復興之路,決心另尋他路,獻身救國事業。

1904年7月,秋瑾典當嫁粧自費東渡日本留學,積極投身革命,先後參加過光復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1907年,她與徐錫麟等組織光復軍,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事泄被捕。7月15日從容就義于紹興軒亭口。

女中豪傑秋瑾立志實現民族復興的初心與軒亭口灑盡熱血的浩然正氣令人景仰。胡衛平説:“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今天,我們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越來越接近,應該足以安慰這位革命烈士的初心。”

《光明日報》( 2018年04月07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