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勇和科研團隊在實驗室

  湯勇和科研團隊在實驗室

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教授湯勇

金羊網記者 豐西西 實習生 徐嬌洋

“一個小小的LED(發光二極體)燈裏,包含了技術的不斷更新,見證了新興産業的飛速發展。”最近的一個週日,在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的實驗室裏,56歲的湯勇團隊早早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面對記者,他如是説。幾天前,他們的研究項目“半導體發光器件跨尺度光功能結構設計與製造關鍵技術”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這個名稱複雜的項目背後,是團隊8年如一日的堅持和努力,也是廣東LED産業從起步到騰飛。如今,廣東LED産業規模穩居全國首位,LED器件封裝量約佔全國70%,産品遠銷海外,佔據國際市場半邊天。這樣的成績,湯勇團隊功不可沒。説起成功“秘訣”,這位謙遜的教授卻説,這一切,得益於廣東科研創新的濃郁氛圍和開放環境,是高校與企業“攜手”,産學研深度融合的結果。

8年前就瞄準這一新興産業

“我自己就是産學研融合培養出來的。”1980年-1984年,湯勇在安徽工學院完成了本科學業,大學畢業後,他進入一家工廠工作,一待就是兩年。“在工廠就是在一線車間裏,這也為我之後的工作打下了基礎,我的手工安裝技術很不錯的。”回憶起往事,湯勇感慨萬分。1986年,他回到母校讀研究生,1989年碩士畢業後,他再度到企業工作兩年。 1991年,他赴華南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至今。“和一直在象牙塔裏的學生不一樣,那幾年的工作經歷讓我開拓了思維,也讓我在讀書期間有了明確的目標,因為我了解市場,了解企業。”

這樣的理念一直持續至今。這位儒雅的教授思維十分活躍。這些年來,湯勇團隊研發的核心技術與廣東新興的LED産業擦出火花,助力廣東LED器件封裝企業産業規模穩居全國第一,産量約佔全國的70%、世界的50%。

這一切,要從8年前説起。

“現在城市裏LED燈隨處可見,可8年前並不是這樣。”湯勇回憶,8年前,廣東的LED産業剛剛起步,産出的LED燈發熱嚴重,很快就發黑,性能不穩定,壽命短暫,無法實現批量生産使用,市場前景並不被看好。憑著敏銳的市場觸覺,湯勇希望能夠用自己成熟的電子熱控技術進入這個新興産業。

憑實力解決LED熱控難題

“一開始企業並不相信我們能夠幫到他們,但我們不計成本免費為他們做,很快也得到了他們的信任。”湯勇團隊開展深入調研發現,國際知名廠商製備LED器件有一個耐熱過渡襯底汽化沉積的工藝環節,工藝難、成本高、品質又打折扣。他們則開創了過渡襯底減薄工藝,把耐熱陶瓷直接焊接到器件上,再用研磨減薄,沒想到,竟大大節約了製備成本,同時産品品質得到有效提升,真正解決了LED熱控不好的問題。

經過幾年的改進和創新,效果顯著。2016年,由湯勇領銜完成的研究成果“複雜表面熱功能結構形貌特徵設計與可控製造關鍵技術”獲得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這一項目的成果被多家企業採用,成果完成單位三年實現銷售93.95億元,新增利潤9.21億元。

改進技術極大提升光效

“科研者的眼光應該是前瞻的。其實,在做LED熱控的過程中,除了解決能不能用的問題,我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把LED的品質做得更好,不再局限于普通照明領域,而是要往高附加值的領域努力。”湯勇瞄準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液晶顯示屏,這對LED器件的光效和光譜精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簡單來説,以前的需求是要發光,現在的需求是光的顏色要純正。”於是,湯勇和他的團隊從強化出光結構、光譜精度調控、光譜能量調控三個方面入手,分別解決提高光效、改善光色品質的問題。此次獲獎的“半導體發光器件跨尺度光功能結構設計與製造關鍵技術項目”就出色地解決了LED器件精確出光問題,減少光傳播過程的損耗。

“一個小小的器件,裏面有許多微結構,以前因為晶片內部的全反射很多光都會耗散掉,出不來光。現在我們就通過改變結構,減少耗散,提高光效。”湯勇告訴記者,8年前,一個知名廠家生産出來的LED燈光效才66lm/w,可如今,一般可以達到140-150lm/w,甚至200lm/w以上。“材料沒有任何變化,而是結構發生了改變,讓光效極大提高。”湯勇説,“我們還發現很多半導體發光螢幕件光色不純,螢幕件如果出來的顏色不純正,是非常不舒服的,我們就進行光譜精度調控,使光色純正,紅就是純紅,藍就是純藍;還有光譜能量調控,它主要解決光色均勻的問題,使人在各角度看都是一樣的顏色。”湯勇説。

在湯勇團隊的技術支援下,合作企業生産的LED器件的光效指標,比行業標桿企業美國Cree公司生産的同類型器件提高32.29%,燈具光效提高了21.84%。

不斷探索掌握核心技術

“廣東省半導體産業一年大概有3000多億的産值,螢幕件産值已經佔全國市場的一大半。”説起這些,湯勇十分欣慰,畢竟在8年前,這些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不過,他有著自己的想法:“廣東LED産業不僅要産值,更多要掌握核心技術,”近三年來,他一直為此而努力。

湯勇告訴記者,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提高,如今電視機、顯示屏等越來越薄,這就要求其內部的背光源器件越做越小。“我們的CSP倒裝技術就負責解決這個問題。”湯勇説,目前,世界上關於CSP技術有三種主流方案,其中一種是中國方案,就是由廣東提出的,依託湯勇團隊的核心技術。“目前我們的螢幕件保持著0.5×0.5mm世界最小記錄,也就是一個連肉眼都很難看得清楚的空間裏,還有至少4個光源介面。”湯勇説,如今,由這款器件組裝製作的LED顯示屏,被選定為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G20杭州峰會、裏約奧運會服務,在世界舞臺上展示出強大的廣東創新力量。

不過,湯勇從未想過停歇,在他看來,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下一步LED産業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光通信。”湯勇説,光通信的應用範圍非常廣,他看好的是無人車定位,“這是一項備受追捧的新興産業,其安全性最受關注。”湯勇説,如果無人車裝上了光通信設備,定位可精確至分米級,比如今的GPS更加精確,讓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LED産業其實關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電動車、人工智慧等,還有大家想不到的養殖行業等等。”湯勇説。

創新故事

派出人才進駐企業 産學融合越走越寬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信任和信賴湯勇的研究團隊。對此,湯勇説,一切都得益於8年前他開始的一個大膽嘗試——將團隊成員派駐企業。一開始並不容易,湯勇團隊用實力説話,很快得到了企業的信任。“特別幸運的是,廣東企業非常尊重科研人員,我們來自高校,目的也很純粹,因為互相尊重和信任,在相處過程中,雙方合作得十分默契。”湯勇説。

“過去做科研的人都是在實驗室裏等著活來,我們則反方向為之,主動進駐企業,了解企業需求,同時結合我們的科研技術。”湯勇團隊目前合作的企業有8家,派駐進企業的團隊成員至少要在企業待一年。“8年前,我們就開始走産學研深度融合的路子。”湯勇説。

創新感悟

想要做好科研創新 選對方向並走出去

如何做好科研創新?湯勇坦言,搞科研首先要選對方向。選題對於科研創新來説非常重要,選擇一個具有前瞻性的領域。其次,科研人員一定要“走出去”。“理論研究做得再好,如果沒有依託,永遠都是空中樓閣。”湯勇説,科研人員要選擇一個好的戰略合作夥伴,選擇有實力的企業,把理論和技術實踐結合起來。第三,就是要堅持,一定要做好深耕的準備,要能堅持走下去,在一個領域把它做到極致。

湯勇特別強調,科研人員的性格培養也非常重要,“我們團隊在選擇成員時就非常注重性格,我們需要性格開朗、思路開闊的人才,不僅科研要做好,認知水準也要和社會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