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興特區 跨越發展再出發
三十而立看海南(潮起海之南)
本報記者 王一彪 陳偉光 卞民德 丁 汀 黃福特
開欄的話
風從海上來,潮起海之南。
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海南以“闖海人”的飛揚激情,書寫全國最大改革“試驗田”的“春天的故事”。曾經封閉、落後的海島,如今開放、繁榮、文明、宜居。30年砥礪奮進,有太多的回憶長留心間,有太多的滄桑巨變令人慨嘆。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三十而立,改革的腳步不停,開放的初心未變,以更加精準、更加配套、更加革命的舉措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海南正在打造新時代更加開放、更有活力、更為國際化的經濟特區,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範例。
在這春暖花開的美好時節,本報開設“潮起海之南”專欄,帶您走進海南的青山碧海、城市鄉間,回望30年的風雨兼程,體味創造歷史的豪邁、不懈進取的執著;感受新時代的脈動,聆聽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鏗鏘足音。
南海浩浩,天風蕩蕩。
30年前,海南特區橫空出世!
改革開放的東風,吹醒了這片沉寂太久的蔚藍。10萬人才“闖海南”,激情競逐“海南夢”。
敢闖、敢試,埋頭苦幹,30年來,“海南人”初心不改,奮鬥不止。
步入而立之年,海南漸入佳境:國際旅遊島建設風生水起,城鄉早已舊貌換新顏,而山更青、海更碧、天更藍。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要以國際旅遊島建設為總抓手,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路子來,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範例,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
攜30年之積澱,沐新時代之春風,海南新一屆省委瞄準加快建設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美好新海南的目標,目光堅定,風帆再舉。
新理念,新動能
讓海南更美好的秘訣:為改革開放而生,為改革開放而興
“幸好我沒走!”
1994年,俄羅斯人安德烈·伊萬諾夫初到海南。從海口到三亞,“一路顛得一生都難忘。”
那時,亞龍灣沒有一家酒店,三亞沒幾個服務員會外語。外國客人要牛奶,畫了一頭奶牛,服務員端來一盤炒牛肉。一家酒店的外方管理人員,因為“太寂寞太荒涼”,待了一年就要回國。
安德烈堅持了下來,成為海南改革開放的見證者。他翻譯校對了海南旅遊的第一本俄語版宣傳冊,他所在的旅行社接待俄羅斯遊客數量最多。2012年,安德烈獲外國人永久居留證。
30年篳路藍縷,從“巴掌大”的漁村,到風情萬種的世界級濱海旅遊城市,三亞的變化,正是海南發展的縮影。
數字中有大乾坤:2017年,海南接待遊客6745.01萬人次,是戶籍人口的近7倍;入境遊客111.94萬人次,提前3年完成接待百萬人次的目標。
從“白天看海晚上睡覺,旅遊圍著景點跑”,到吃喝玩遊購娛一體化産業鏈愈加完善,以旅遊為龍頭的服務業成為海南名副其實的支柱産業。2017年,服務業對海南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9.5%,佔經濟總量的53.7%。
海南的蝶變,非艱辛一詞可盡。
建省之初,各路資本跑馬圈地。喧囂過後,泡沫破滅。1995年,海南經濟增長率從全國第一變為倒數第一。
不怕輸,不服輸,特區的堅強與生俱來。在中央支援下,海南立足生態資源優勢,改革再深化、開放再擴大,蹚出一條科學發展的新路。
“海南作為陸域、人口小省,為改革開放而生,也為改革開放而興。”海南省政府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朱華友説,海南的未來,在於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建活力、創新之島。
改革進入攻堅期,海南也面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壓力,面臨新舊動能轉換抉擇。與此同時,再度興起的房地産熱,散發出巨大誘惑。
“決不能成為房地産加工廠!”海南省委、省政府態度堅決,要自我革命,以壯士斷腕之果決,減少對房地産的依賴。
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已成為改革開放在新時代的必然選擇,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國際旅遊島建設為總抓手,海南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培育壯大旅遊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網際網路産業、醫療健康産業等十二大産業,佈局6類24個省級重點産業園區。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2017年,12個重點産業實現增加值3291.56億元、完成稅收720.15億元,佔GDP和全行業稅收比重分別達73.76%和70.6%。
“認識和理念提升,思路更清晰,産業更多元、素質更強。”海南省發改委主任符宣朝説,按照“三年成形、五年成勢”的目標,海南經濟的成色將更足更亮。
3月31日,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超級醫院開門迎客,至少有7位院士領銜的團隊入駐。在這裡,無需出境,就可使用國際最新醫藥及器械。數十家現代化的醫療健康機構入駐,9條優惠政策全國獨享,博鰲樂城即將站上國際醫療健康産業前沿。
一本俄語版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安德烈説要當“傳家寶”珍藏。“裏面有讓海南更美好的秘訣,”他説,“正在發生的變化,應該都源自‘新思想’。”
生態省,生態路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發展的內在要求與內生動力
三角池,“闖海人”無限眷戀,卻是海口人心中的痛。
“人才墻”前,瞪大眼睛覓機遇;一頓“人才麵條”“人才餃子”,果腹後高談闊論,興來引吭高歌……這裡有過希冀,也有過失落。闊別多年,許多“闖海人”依然魂牽夢繞。
不見了人頭攢動,不見了青春飛揚。周圍建築破舊不堪,東西兩湖水體黑臭。有早期“闖海人”來懷舊,老遠便捂鼻憋氣,只得飛也似的逃離。
陽春三月,夜訪三角池,已是另番景象。周邊樓宇流光溢彩,湖面波光粼粼,空氣清新怡人,蛙鳴悠揚。市民或駐足榕樹下閒談,或在廣場上翩翩起舞。
“變化太大了,太美了,我們現在天天在這裡跳舞。”海口市民肖嫦娥帶領的社區舞蹈隊,把這裡當成了“夢想舞臺”。
120天的綜合整治,讓三角池比30年前更令人神往。
在海口,越來越美的不只是三角池。五源河從一條小水溝變身為濕地公園;昔日污臭不堪、橫貫全市的美舍河變身為市民的親水綠道……
“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建設國際旅遊島的最大本錢。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城市發展的內在要求與內生動力。”海口市委負責同志説。
呵護好最大本錢,既要修復已有創傷,更要預防新的破壞,根本保障靠改革。2015年,海南在全國率先開展省域“多規合一”改革試點,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框住城市開發邊界。
全省一張藍圖。
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硬約束,海南確定生態優先發展戰略,將全省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域和脆弱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涵蓋全省陸域面積的33.5%、近岸海域面積的35.1%。
配套改革護航。
生態優先理念引領下,海南改變考核“指揮棒”,全省19個市縣被劃分為五大類,分兩個平臺實施差別化考核,全省2/3的市縣取消GDP考核,中部生態核心區的4個市縣永久禁止建設外銷商品房。
三沙市趙述島,漁民祖祖輩輩靠海吃海。這兩年,36名漁民甘願棄漁轉産,從事海島綠化、生態巡護。七連嶼工委書記王春説,不遠處的西沙洲,“上島産卵的海龜越來越多,去年發現了170多窩。”
生態文明建設永遠在路上。2017年9月,海南省委出臺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30條”,旨在用制度性安排鞏固生態立省建設成果,促進全省上下轉變發展理念、轉換發展動力、轉型發展方式,闖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路,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
就在記者採訪期間,海南省又專題部署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工作,決心用兩年時間實現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農村污水垃圾處理、城市內河湖泊治理“三個全覆蓋”。
生態環境品質只能更好,不能變差!對海南而言,保護生態,永遠沒有第二選項。
大民生,大投入
“特別不發達的地區”,民生投入上高出全國平均水準
“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大雨困村中,進出靠划船。”
村黨支部書記王大標念叨的順口溜,道出曾經的無奈。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是國定貧困縣;塹對村的窮,在瓊中縣格外出名。村民出行,全靠一座漫水橋。雨水一大,塹對村便“與世隔絕”。
論自然稟賦,塹對村不差。緊挨萬泉河,周圍青山連綿,風景那叫一個棒,可就是進出無路。論村民素質,塹對村也不賴。村民原是割膠工,大多勤勞肯幹,就是苦無門路。
2015年,村裏來了“第一書記”。精準扶貧,號準脈下藥,架橋修路,成立種養合作社,發展鄉村旅遊……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塹對村成為富美鄉村。到2016年底,建檔立卡的34戶156人成功脫貧。
全面小康路上,不讓一人掉隊。到2020年,海南47.4萬農村貧困人口將全部脫貧,5個國定貧困縣全部摘帽,300個貧困村實現整體脫貧。“這是必須完成的政治責任,也是必須兌現的政治諾言。”海南省扶貧辦主任孟勵堅定地表示。
回溯過往,海南建省辦特區30年,是創業振興的30年,也是脫貧攻堅的30年。不同於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海南特區與大陸一海相隔,但長期閉塞,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脫貧任務重,有人曾戲謔其為“特別不發達的地區”。
海南人不氣餒,變壓力為動力,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鍥而不捨向前走。過去五年,海南民生支出累計4613億元,年均增長11%,佔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平均比重達74.7%,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海南全力打造國際旅遊島,“蛋糕”越做越大,但不少中西部縣市卻吃不著。“交通不便,旅遊服務設施不足,旅遊産品品質不高,制約了海南旅遊潛力的充分釋放。”海南省旅發委副主任周平説。
“點、線、面”相結合,全方位推進全域旅遊示範省創建,2016年3月,海南召開全域旅遊“美麗海南百鎮千村工程”現場會,提出更精準的目標。
這樣的創建,創出了海南旅遊的新局面,也創出了海南人民的獲得感。2017年,海南鄉村旅遊接待遊客951.43萬人次,實現收入28.5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8%和26.2%;海南省農村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902元,農民收入首次全部超過萬元大關。
文明島,文明人
久久為功,海南迎來精神文明創建收穫期
曾經,一道3米高的圍墻,隔開兩個“世界”。墻那邊,是8個商業地産項目,環境優美;墻這邊,是瓊海市嘉積鎮北仍村,環境臟亂差。
可這兩年,圍墻卻悄悄開了扇門;樓盤銷售廣告進了村,宣傳單上赫然出現“北仍村是後花園”的字眼。
也難怪,現在的北仍村有誰不愛:身兼“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文明村鎮”兩大榮譽,僅48戶162人的小村,日均接待遊客數千人。
村民王秋香,辭掉了縣城酒店客房部經理的差事,回村開起了咖啡館,“以前説買車建房、文明鄉村,像個夢。現在這個夢就真的實現了,我覺得這就是總書記講的‘中國夢’。”
文明生態村的創建,助力北仍村由窮到富、由亂到治、由臟到美,也夯實了海南社會文明建設的地基。
十多年來,海南堅持不懈創建文明生態村,把它作為“一把手”工程,列入年度重點工作,列入財政預算,列入各級領導幹部年度考核內容,與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截至2017年12月底,海南已創建文明生態村17934個,佔全省自然村總數的85.1%。
積石成山,海南迎來精神文明創建的收穫期。2017年,海口市、瓊海市雙雙獲評“全國文明城市”。
今年春節,一場大霧不期而至,檢驗著海南的精神文明創建成果。
瓊州海峽無法通航,幾萬輛車滯留海口,十幾公里長的濱海大道,變成停車場。長時間的等待,讓遊客備感焦慮。
海口全城總動員。公安、民政、醫療等部門聯動,工作人員放棄春節休假;賓館、酒店提供愛心餐點;會展中心設置了臨時安置點,可以休息、過夜;許多市民和志願者送水送速食麵,提供志願服務。
“遇到大霧是沒辦法的事,海口的應急保障、文明程度,我們看在眼裏。人美、景好,以後還要來的!”來自重慶的秦女士一行,滯留超過18個小時,但心裏暖暖的。
社會文明建設,需要激發市民文明自覺,也有賴於“像繡花一樣精細”的城市管理。海口整合83條政府部門服務熱線,打造12345智慧聯動平臺,形成快速響應群眾訴求、一線化解矛盾的社會治理大聯動格局。
一根針連起萬家線。2017年,海口市12345熱線日均接話量從年初的700多個增加到4300多個,辦件滿意率從年初的48%提高到95%。
有位省領導,週末遭遇噪音污染,沒直接找職能部門,而是用手機撥打12345熱線,很快就有回復,工作人員隨後就到場解決。在省裏的會議上,這位省領導不吝辭藻,發自內心給予點讚。
今年年初,海南決定用5年左右的時間,在全省深入開展社會文明大行動,創建海南文明島,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
有海的襟懷,有浪的品格,賡續了世世代代耕海牧漁奮鬥精神的海南人,正推窗放得濤聲來,喜看南海逐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