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友

  王連友

作為一名在航太系統工作了35年的老航太人,王連友見證了中國航太事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落後於人到迎頭趕上的發展歷程。在完成一個個型號任務的過程中,他也深深體會到,要實現中國從航太大國向航太強國,從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的轉變,必須繼續堅持和弘揚工匠精神。

王連友所在的北京衛星製造廠有限公司是“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誕生地。

上世紀5、60年代,來自五湖四海的第一代航太人匯聚在這裡,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他們利用僅有的簡陋設備,挖掘一切潛力,大搞技術革新、技術改造,組成了眾多的設計工藝操作“三結合”技術攻關小組,對衛星研製過程中遇到的關鍵技術問題進行攻關,最終創造了東方紅一號的奇跡。

王連友的師傅在教導他進行U級精度零部件加工時,對精度的要求嚴苛到只能取中差。正是通過這些細節,老師傅們將品質意識一代代傳承。正是廣大航太人精益求精的品質觀,為中國航太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8

  王連友(左三)與組員們

六十多年來,在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的助推下,中國航太事業得到了飛速發展,也涌現出無數傑出人才,而一代代航太人也在傳承中豐富著工匠文化的內涵。

上世紀90年代,王連友的單位承擔了中國第一個金屬密封艙返回艙的研製工作,面對一台從未用過的數控機床、一個從未幹過的型號産品、一件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艱巨任務,王連友唯一的選擇就是奮鬥。

在九個月的時間裏,王連友和同事以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一點一點的突破一道又一道的技術難關,在克服了數不清的艱難險阻的情況後,最終搶在節點前出色完成了返回艙金屬側壁殼體的精密數控加工任務,為中國載人航太事業創造輝煌打下了基礎。

2017年是空間站任務的高峰年,艙體加工任務量比前幾年增加了兩三倍。面對繁重的型號任務,在不增加人員的情況下,王連友這支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的數控隊伍義無反顧地挑起了重擔。

在近一年的時間裏,很多關鍵崗位都實行了24小時三班倒的工作模式。面對緊張的工作節奏和巨大的工作壓力,這批“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輕人毫無怨言,幾乎將生活的全部重心都傾斜到工作上,絕不因個人生活影響型號進度。

品質是航太産品的生命,王連友的班組有一句口頭禪:“不湊合”。這樣大白話的要求,卻是大家共同的工作信條。在不耽誤節點的情況,大家總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確保加工時每一刀的計算都精確無誤,每一下的操作都科學合理,從自己手中出來的不僅是産品,更是精品。也正因為“不湊合”文化。

近年來,王連友的班組承擔的數十個大型星船艙體的組合加工任務,從未發生重大人為品質問題,産品交驗合格率100%。

2

為國家培養高技術人才,是航太事業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多年來,王連友班組堅持一種“N+1+M”技能人才快速培養模式。即:一名新學員進入工作崗位後,在不同階段跟隨不同的名師學習不同的設備、不同的技能,這樣學員既能夠學習多位名師的絕技絕招,又能接受多位名師為人處世的熏陶,從而博採眾長,實現快速成長成才。

在這一培養模式下,近年來,王連友班組共有7人次獲得國家級和航太科技集團級數控競賽的前三名,還培養出3名特級技師、17名高級技師和17名全國技術能手。

如今,中國正邁向發展的新時代,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腳步,中國工匠精神也必將與其他現代製造強國的工匠精神一樣,成為推動全世界共同發展的又一智慧源泉。(材料來源:航太科技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