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科技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的戰略支撐。要著眼國家戰略需求,主動承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引進國內外頂尖科技人才,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支援,培育更多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
創新是第一動力。科技創新在各地有何新實踐?企業、高校、政府怎樣協同配合,建立成果轉化新機制?人才活力如何激發?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科技創新,企業發展有動力
3月3日,徐工集團礦山裝備批量出口發車儀式隆重舉行,總價值近2億元的70台XDA40鉸接式自卸車即將奔赴中亞和南非。這一産品打破了外資品牌對該領域核心技術的壟斷,使徐工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可以批量生産40噸級鉸接式自卸車並出口海外的企業。“大型成套礦山裝備是徐工集團和國家在高端裝備製造領域綜合實力的標誌性體現。這次礦山裝備出口海外,創造了中國鉸接式自卸車最大批量出口的歷史。”徐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民説。
徐工有國家級技術中心,建立了包含技術研究、産品研發、試驗檢測的三層技術創新體系。同時,還在歐洲、北美、巴西建立研發中心。在工程機械的主要細分門類,徐工已經解決了90%的技術難題。
在創新引領下,2017年,徐工出口同比漲幅近90%,覆蓋全球178個國家和地區,繼續保持行業出口冠軍。“一帶一路”沿線産品已覆蓋57個國家,銷售額佔比達72%,30國出口占有率第一。
創新,正是徐工集團快速發展的原動力。同樣,民營企業的創新嘗試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鈣鈦礦作為一種人工合成材料,在2009年首次被嘗試應用於光伏發電領域後,因為性能優異,成本低廉而大放異彩。杭州纖納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姚冀眾博士,在2017年帶領創業團隊研製出鈣鈦礦光伏組件,光電轉換效率提高至17.4%。“我們的成就源自於不斷地創新。”姚冀眾深有感觸。
纖納光電目前和全球頂尖的研究機構有多種層面的合作。比如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所德國的Julich國家實驗室以及本土的浙江大學光電係和高分子係等。這些合作以鈣鈦礦技術産業化為主體,纖納光電負責産業化技術的攻關並獨立擁有相應的自主智慧財産權,科研院校和研究所在基礎理論層面進行創新。
近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上,美的集團發佈了“人機新世代”的發展戰略。發佈會上,串場的“主持人”是一段音波,開場表演是舞蹈演員與一隻機器人手臂合作完成的一段舞蹈。如今,美的集團有了由家電企業向“科技集團”轉變的具體部署,美的中央研究院將承擔起轉變的重任。
美的中央研究院與絕大多數企業研發機構似乎都不一樣,固體力學實驗室、電機技術研究院、微波技術研究院……很難讓人想到這裡是一家家電企業的研發機構,倒像是國家或地方綜合研究機構。
美的中央研究院的技術研發分為四個層級:産品開發、技術研發、共性技術和材料創新應用、全球性的前沿技術探索。基礎研究、核心技術研究是一個非常燒錢的部門,有些領域的研究要投入幾年才有成果出來,有些研究大量經費投入甚至只是證明“此路不通”。“美的集團核心管理層對中央研究院給予了足夠的支援和理解,每年的投入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長。基礎性研究需要時間,需要堅持不懈的投入。”美的集團副總裁、中央研究院院長胡志強説。
産學研融合,創新資源活起來
“今年初,由清研智束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國內首臺粉床電子束金屬3D印表機正式實現産業化,設備剛剛推出就獲得了首批4個總共1200多萬元的訂單。”清研智束總經理郭超向記者介紹。
郭超的另一個身份是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製造研究院增材製造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副所長。在高校,很多手握科技成果的教授,都有和郭超一樣創業的夢想,但是科技成果轉化難卻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為此,清華大學在全國建立了包括高端院在內的13個外派研究院,為科技與産業的結合、嫁接搭建平臺。“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最終僅形成論文發表,或換來各種獎項,然後就放進‘保險箱’裏鎖起來,很少有人再問。”高端院常務副院長何永勇頗有感觸,“成立高端院,就是希望優秀的技術成果不再止步于實驗室,而是能夠服務於人們的生活。”
清科環保、清研華宇、清研智束……一連串以“清”字打頭的公司次第呈現,源於清華師生的研發成果,高端院已孵化了10家公司,2017年簽訂的科研合同總額達億元。一個高校科研成果産學研轉化的新模式日漸成熟:導師帶領十幾人的學術團隊在學校研究基礎理論,其中適用於産業化的部分就放到高端院的研究所進行産業化研發和市場開發,公司則致力於生産銷售和對接市場,公司在服務市場時遇到的技術難題,又可求助於研究所和學校的研發團隊。
“經過多年的發展,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有了較大變化。”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學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伊彤介紹,最初企業對高校科技成果的需求對接主要是通過政府、仲介、熟人等介紹,科技成果轉化量少、覆蓋面窄。如今高校及科研院所在不同地區設立産業技術研究院,有針對性地引入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及其研發團隊,又結合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産業發展需求及特點,成為高等院校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的基地,服務了更多的企業。
全國首個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省江蘇,在産學研深度融合方面也不斷探索。“經濟轉向高品質發展新階段,對提升創新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迫切要求。”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科技廳廳長王秦説。
為加大覆蓋企業初創、成長、發展等不同階段的政策支援力度,江蘇將加快構建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面向國內,著眼于集聚高端科教資源,深化與國內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推動更多的人才、知識、技術、資訊等創新資源落戶江蘇。面向國際,深入推進産業創新國際化行動計劃,拓展、深化與創新型國家、地區及海外一流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關係;鼓勵企業“走出去”,到海外設立研發機構,積極參與全球創新合作與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