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是家庭穩定的基因,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女性的力量亦不可小覷。今年34歲的黃茹秀,是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鼓揚社區一位婦女幹部,她憑著自己堅強的意志,與村兩委一道,帶領群眾與惡劣的生存環境抗爭,在短短五年時間內,使全村每人平均收入提高到2016年的8800元。

圖為黨員黃茹秀在合作社裏撿收種雞蛋(許增強攝)

  圖為黨員黃茹秀在合作社裏撿收種雞蛋(許增強 攝)

靠綠殼蛋雞創業致富

“我的機遇從養雞開始。”從小在貧困農村長大的黃茹秀,一直夢想能夠為家鄉的改變盡一份綿薄之力。2007年,剛滿24歲的她開始在家鄉創業。經過實地調查和認真分析,黃茹秀認為本鎮荒山和牧草資源豐富,很適合搞種養。加上綠殼蛋雞被國家認定為地理標識産品,於是,她從養殖綠殼蛋雞起步,一步一個腳印,走上了創業致富的道路。

最初,黃茹秀就用自己餵養的幾十隻雞摸索。她經常向技術人員請教,鎮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就跑到縣城諮詢。縣、鎮舉辦培訓班,她都積極參加,認真學習,做好記錄。通過一年多的學習和摸索,很快,她熟練掌握了一些養殖技術,第二年家裏的養殖規模逐漸擴大到上千隻雞。經過精心管理,僅養雞一項每年就增加收入30000多元。

看到黃茹秀養殖致富,蓋起了小洋樓,買了小轎車,當地村民對黃茹秀不得不另眼相看,很快村民陸續到她家請教,黃茹秀給村民們耐心講解科學養殖知識,傳授管理經驗。正是憑著這種敢打敢拼和致富不忘群眾的精神,黃茹秀逐漸得到了村民的認可,在群眾中的“地位”不斷上升。2014年她被群眾推選為婦聯主席,2016年村委換屆被群眾選舉為村委委員。

啃硬骨頭 為百姓鋪墊“致富路”

水源缺乏是制約鼓揚鎮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鼓揚村地勢複雜,引水灌溉投資大,施工難度高,歷屆村幹部都很頭疼,黃茹秀決心克服這些困難。她的居住地塘寨組有段1100米左右的溝渠,由於年久失修,損毀嚴重,水流滲漏達80%以上。

2013年秋季,修補溝渠的建議被村兩委採納後,黃茹秀主動請纓承擔這項工程的籌備工作。她先去找鎮政府反映情況,得到鎮政府補助6噸水泥和部分雷管炸藥的支援。之後,她又與村兩委召集村民商議具體事宜,積極發動群眾投工投勞。工程的順利實施,有效解決了155戶569人的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問題。

交通不便也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當時從縣城坐車到鎮上要兩個多小時,下車後從鎮上還要走兩個多小時的“毛路”才能到家。她在與村兩委班子成員達成共識後,一邊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援,一邊發動和組織村民利用農閒時間投工投勞。

可是,工程才進行一小段,便不得不停工了,原來拓寬路面要佔用一戶村民的菜地,這家主人不同意。去調解的村幹部一個個被罵了回來,黃茹秀到府也被罵了回來。她又一次登門家訪,那位村民還是避而不見。接著第三次……第四次……,通過深入細緻的交談,終於化解了這位村民心中的疙瘩。這條長達4.5公里的工程如期竣工。過後,這位村民對鄰居們説:“像黃茹秀這樣的幹部,我服了。”

扶貧扶智 給群眾送精神“食糧”

2016年,鼓揚社區大山組全體村民整組搬遷到鎮上的移民安置點,部分在家的中青年婦女把孩子送到學校後,就無所事事,一天到晚不是打牌就是在街上閒逛,發現這一情況後,黃茹秀立即與鎮政府分管領導作彙報,與村兩委一起,利用“扶貧夜校”這一陣地,組織廣大的留守婦女到社區學法律知識、到她的養殖基地學實用技術,同時,加強對群眾的思想教育工作,讓她們都明白,只有靠辛勤的勞動才能創造財富。如今,婦女們有的到電子廠上班,有的到蔬菜基地打工……搬遷的群眾有了事情做,更有了經濟收入,實現了“搬得出、留得住、富起來”的願望。

科技興農是擺脫貧困的必由之路。黃茹秀一邊深入農戶家中宣傳動員,引導群眾學科學、用科學,一邊帶頭運用新科技、新成果,作好示範帶動。在黃茹秀和村兩委的努力下,鼓揚社區廣大群眾的科技意識不斷增強,致富能人越來越多。在她的建議和努力下,鼓揚鎮有許多農戶都入股公司(基地或合作社)分紅,利用“特惠貸”發展種養殖,實施了雞—林—沼—糧生態工程。通過扶貧開發項目的實施,群眾收入不斷增加,農村衛生條件和村容村貌得到了明顯的改觀。

2013年,黃茹秀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2015年被評為黔南州“優秀共産黨員”,2016年度榮獲“黔南驕傲人物入圍獎和“長順縣好媳婦”稱號。

黃茹秀説:“我入黨不是為了別的什麼,而是想在黨的這個大熔爐裏得到再鍛鍊和再提高,群眾推選我為村幹部,我也不是圖的什麼,而是把為群眾服務的本領練得再紮實,早日讓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這就是黃茹秀,大山的女兒,一個普通的共産黨員,金鳳關的“領頭雁”,一個基層婦女幹部的不懈追求。(材料來源:全國婦聯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