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市巫溪縣,有這樣一個村落,它能夠滿足你所有關於田園牧歌、詩意村落、返璞歸真、隱居山野的期待……夏天,你可以來這裡聽蛙鳴賞荷塘月色;秋天,你可以來這裡吸氧賞落葉,在這裡,讓你來了就不想離開,這裡就是巫溪縣古路鎮的觀峰村。

  荷花綻放,整個村莊都顯得格外美。 觀峰村供圖 華龍網發

如今的觀峰村,因鄉村旅遊而出名。一個高山村落如何走上鄉村旅遊發展之路的?今年春節期間,華龍網記者特意來到觀峰村蹲點採訪,與村支書王應鵬一起暢聊觀峰村在發展鄉村旅遊路上是如何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關鍵詞:雷厲風行

一次大膽嘗試造就觀峰村的美

觀峰村位於巫溪縣古路鎮西部,村域面積6.7平方公里,距古路鎮人民政府7公里,距離巫溪縣城22公里。記者從奉溪高速羊橋壩站下道,然後沿著C67縣道一直往紅池壩景區方向前行,穿過青青山路,繞過潺潺山澗,在青山環繞之中,一幢幢風貌統一的樓房坐落其中。這些房屋靜靜坐落在一條美麗鄉村公路兩旁,呼吸著帶甜味的空氣,仿佛連時光都慢了下來。

  觀峰村如今已成為不少遊客周邊遊的最佳選擇地之一。 觀峰村供圖 華龍網發

“以前觀峰村可以説是與世隔絕的小山村,村民出去幾乎靠走山路。”得知記者要來採訪,村支書王應鵬早早在村口等候著,如今王應鵬回想起10年前的觀峰村就感慨萬千。今年50歲的王應鵬,從2004年擔任觀峰村支部書記,這一幹就是14年。

在王應鵬看來,觀峰村1500多名村民不能只靠種地來維持生計,必須要想一條發展之路,於是在2008年王應鵬和村裏其他幹部有了發展鄉村旅遊的想法。有了想法,就得把想法變為現實,2010年在王應鵬及村幹部們的帶動下,觀峰村開始朝著鄉村旅遊發展,“現在城裏人喜歡利用節假日到近郊旅遊,我們村又恰好在紅池壩景區線路上,村裏的景色還不錯就想到了發展鄉村旅遊。”王應鵬説。

  王應鵬接受華龍網記者採訪。 通訊員 陳美琳 攝

發展之初,王應鵬也不敢跟村民們保證發展鄉村旅遊就是對的,他和全村人民一樣都有些擔憂,因為觀峰村地處大山深處,發展旅遊基礎配套設施是關鍵,村裏能用的地本來就有限,種種難題擺在眼前都需要解決,“好在村民都支援,開展之初基礎配套也跟著一起完善了。”王應鵬説,目前,村內95%的農戶都實現了道路通達,水電方便、光纖入戶,移動、聯通、電信、廣播電視、農村電商、郵政、農業銀行金融網點相繼進村。

除此之外,一開始村裏就圍繞著“荷塘印象、多彩觀峰”的定位,大力發展休閒、觀光、體驗為一體的鄉村旅遊,有效拓展和延伸發展空間,帶動農村産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通過幾年的實踐證明觀峰村發展鄉村旅遊是正確的,王應鵬告訴記者,從2015年開始來旅遊的遊客逐漸增多,2015年接待遊客8萬人次,實現收入300余萬元,2016年遊客已達到18萬多人次。來旅遊的人多了,村民在自己家辦起了農家樂,如今觀峰村農家樂都已經達到了30余家,“旅遊做起來了,現在不少在外務工的年輕人都選擇回鄉創業,村裏的留守兒童也從以前的60多名減少到現在的7名,這就是一個很明顯的變化。”王應鵬説。

  農耕文化展覽館內擺放著上世紀50、60年代的老物件。 記者 冉長軍 攝

關鍵詞:鐘靈毓秀

記住“村情”讓鄉村旅遊更接地氣

春節假期,來觀峰村遊玩的遊客還真不少,村裏的停車場都停滿了車。採訪中,記者恰巧遇見特意從上磺鎮趕來的遊客張先生,他告訴記者,觀峰村現在已經成了他每年假期必去的景點,“去大景區人山人海,根本看不到什麼。帶上家人來這裡登山,讓小孩感受一下農耕文化,還可以吃特色農家樂,真心不錯。”張先生對記者説。

“大年初一和初二我們所有村幹部都沒有休息,都在街上維持交通秩序。農家樂包間都訂滿了,主要是朋友聚會和家庭出遊的比較多。”而王應鵬和村裏的幹部們今年春節假期也沒有閒著,都是一邊忙活著維持交通秩序,一邊為遊客介紹村裏的景點,村幹部們都當上了兼職導遊。

  孝德長廊橫臥荷花池之中。 記者 冉長軍 攝

那麼觀峰村又有哪些景點值得一去呢?王應鵬首先就帶記者來到了村裏最有名氣的孝德堂,一棟獨具特色的大樓矗立在觀峰村最中心的位置。觀峰村除了孝德堂之外,橫臥在荷花池之中的孝德長廊也是觀峰村的一大看點,長廊不僅能供遊客納涼休閒,同時還能讓遊客感受到中國傳統道德中的孝道。“我們每年都會開展系列豐富多彩的傳統美德教育主題實踐活動,每一個活動都很受歡迎。”王應鵬説。

  孝德堂內的婦女兒童之家。 記者 冉長軍 攝

在孝德堂大樓內還設立了“婦女兒童之家”,這裡每天都有工作人員為村裏的小孩開展趣味活動,為村裏的婦女開展培訓活動。二樓的“圖書室”上千種書籍供村民借閱,四樓的“非遺展館”來自父母輩的珍貴信件分門別類擺放著,而這些地方都已經成為觀峰村村民學習知識的地方,“開設這些活動室都是希望能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全村人民的文化素養,通過行動解放村民的思想。”王應鵬説。

王應鵬説,以前的觀峰村村民都主要是靠種地,隨著時代的變遷,農耕文化也逐漸消失,為了保留這一文化,觀峰村還專門修建了一個“村情館”,收割稻穀的板桶、烤火爐上方的吊鍋、斗篷蓑衣等農耕時代的物件都收藏在館內,走進農耕文化展覽館猶如走進一戶村民家中,從廚房到臥房再到種地用的工具都一應俱全,“這些都是在村民家蒐集過來的,專門陳列出來供晚輩們參觀,讓他們知道爺爺奶奶那個年代的一些物品。”王應鵬向記者介紹道。

關鍵詞:脫貧摘帽

觀峰村美了群眾也跟著富了

鄉村旅遊發展起來了,村民的生活品質也漸漸提高了,村裏不少貧困戶也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了,觀峰村3社的肖立美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今年40歲的肖立美,因長年要在家照顧身體不便的婆婆不能外出打工掙錢,家裏的唯一經濟來源全靠丈夫在鎮上打零工賺回來的微薄收入,除此之外家裏還有兩個學生上學要開支,一年下來僅靠丈夫微薄收入是難以脫貧的,“以前根本就不要想存錢,還長期欠債。”肖立美説。

  肖立美在江雅莊園後廚工作。 記者 冉長軍 攝

自從村裏開始發展鄉村旅遊,為了幫扶貧困戶,村裏首先考慮,提供工作崗位承租貧困戶農田,種植的瓜果蔬菜供應村裏的農家樂。看到有如此好的機會,肖立美有幸在村裏的江雅莊園農家樂當上了廚務工,一個月下來也能掙到1800多元,這一份收入不僅能補貼家用,偶爾還有結余。

在家門口上班不僅可以照顧身體不便的婆婆,同時還有可觀的收入,去年肖立美一家脫去了貧困的“帽子”。“真的要感謝村裏的領導,對我們太照顧了。”肖立美對記者説。

和肖立美一樣通過村裏發展鄉村旅遊脫貧的村民不在少數,村支書王應鵬告訴記者,目前觀峰村貧困戶還有11戶,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今年一定要幫助這些貧困戶脫貧。“今年全村脫貧是我們最大的目標。”王應鵬説。

王應鵬説,村裏為了幫扶貧困戶,除了為其提供工作崗位之外,村裏黨組織還帶領發動黨員群眾帶頭致富增收,籌資2000萬元註冊成立重慶市江雅生態農業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以“公司+農戶+集體”的經營模式,村集體對固定資産進行清理,採取合作、聯營、入股等方式參與重慶市江雅生態農業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經營,其中村集體佔股51%,公司佔股份49%,村農戶將土地、山林入股村集體中,實現集體資産的保值、增值,為集體培育穩定、可持續收入來源,實行村民與集體共富的目標,讓弱勢群體同樣享受到集體經濟帶來的實惠,帶動全村貧困戶脫貧增收。注入扶貧資金136萬元,作為全村貧困戶股份,用於鄉村酒店的建設改造,按照入股1萬元,貧困戶實行6%保底分紅。

  獨具一格的江雅莊園。 記者 冉長軍 攝

如今,一個開放、文明的觀峰村正以勃發的姿態喜迎天下客。觀峰村作為一個高山村落,沒有等靠要,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在村幹部的帶領下大做自身優勢文章,描繪出了一幅美麗富饒的新農村畫卷,走出了一條屬於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

對於接下來觀峰村如何發展,王應鵬也有自己的想法,“還要繼續完善村裏的基礎設施,加強村裏的環境整治,農家樂提檔升級,讓遊客在這裡玩得開心吃得放心。”王英鵬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