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2月22日電(記者 蔣藝婧)又值新春,不少務工者都回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家鄉。而在甘肅省金昌市,即使是年輕的外出務工者,也對一位八旬老人的故事耳熟能詳。尤其在龍集裏社區,每當提起李洪啟,人們總會讚不絕口,稱道老人家即便是在退休後,也依舊沒有停止奮鬥的步伐,用雙手為大家築起一道綠色的防護林。

在杭州工作的張軍回憶道,小時候在家鄉生活,最害怕的就是刮大風。那時候一到春天,不但塵土漫天,隨風捲起的垃圾袋更是在空中肆意飛揚,整個城市都籠罩在一片灰濛濛之中,人也隨著混沌的天氣沒了精神。可現在過年回來,看著家鄉越來越多的植被覆蓋面積和父母愈發優美的養老環境,他在外打工也更加放心了。

李洪啟老人對於過去惡劣的天氣更是印象深刻。1960年,李洪啟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從事祖國的鎳基地建設。那時金昌剛剛發現鎳礦不久,除了一望無際的荒灘,這裡看不見一株植物。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前來工作生活的金昌人和李洪啟一樣,都是響應國家號召,參與西部大開發的建設者。

直到現在,李洪啟還記得剛下火車時的情形:這裡黃風漫天,飛沙走石,和家鄉沂蒙山相比,金昌簡直就是個沒有綠色,沒有生機,不適合人類居住的不毛之地。

“別説一棵樹,那時候連草都很少見。”李洪啟説到。

後來,李洪啟被分配到金川公司二礦區工作。據他回憶,那時候為了讓祖國儘快摘掉貧鎳的帽子,工人們沒有休息日,一年只有12天休假。

1964年,第一批電解鎳被成功生産出來,金川公司鎳鈷鉑族金屬的生産也開始踏上正軌,並逐漸成為中國第三大銅生産基地。但對於這位身在礦區的老黨員來説,除了工業生産成績帶來的成就感,他心中還惦記著一件事:那就是幫助金昌改變惡劣的自然環境,為子孫後代能更好的生活在這裡盡力所能及之事。

  李洪啟開墾荒灘(金昌市老年志願者協會供圖)

1996年11月,60歲的李洪啟正式退休。也是從這一年起,他開始了長達20餘年的義務種樹之路。

李洪啟先從自己居住的社區幹起。他用自己的退休工資買來鎬頭和鐵鍬,借來架子車,一鍬一鍬地向架子車上運石子。家人們也在李洪啟的帶動下加入了挖花池的隊伍,一家人齊心協力,共清理出84架子車的廢石,陸續挖出了總面積約117平方米,深1米的花池。

李洪啟説,當天氣回暖,他種植的第一批草木開始抽綠芽時,周圍的鄰居也都前來參觀。於是,他開始號召大家一起搞綠化。哪種樹好,哪種花漂亮,都由他自發地衝在前面帶領大家一起幹,這其中大多數都是已經退休的金川公司職工,也有一些工人利用業餘時間幫助大家一起種。短短四年時間,居民們就完成了龍集裏社區的綠化工作。

在龍集裏社區,李洪啟和他種的第一顆柳樹合影。馬路兩旁的樹木也均為李洪啟和居民們共同種植(蔣藝婧/攝)

“社區的環境好了,我也更有勁兒了。2001年春天的一場大風把社區西北角垃圾抗裏的垃圾吹得到處都是,24和25棟的居民都不敢開窗戶,我就開始給新成立的社區黨支部寫報告,倡議150余名離退休黨員和我一起種樹,將西北角的垃圾抗改造成長達十公里的‘老年林’。”

當被問及為什麼要這麼做時,李洪啟説:“作為這座城市的第一批建造者,看著金川公司越來越發展壯大,我心裏有説不出的自豪和喜悅。當年條件那麼艱苦,我們都能夠克服,現在生産力水準提高了,我更覺得大家應該跑起來,動起來,把好日子過起來!”

  李洪啟帶領離退休黨員種植的洪啟林(蔣藝婧/攝)

2005年,李洪啟帶領離退休黨員在亂石灘上一起種植的“老年林”終於建成。他們還成立了護林隊,按時澆灌並及時清理雜草,使其種植的近萬株刺槐、沙棗、河北楊得以成功存活,也為金川公司建造國家礦山公園做出了最早的嘗試。

如今,曾經的“老年林”已經改名為“洪啟林”,于2012年建成的金川國家礦山公園的綠化面積也達到了100萬平方米。在李洪啟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李洪啟們”也加入了建設美麗金昌的隊伍。春夏時節,金川公司各廠區的工人們也時常上山義務勞動,為礦山公園的樹木澆水、除草。金川國家礦山公園,這片曾經亂石林立的不毛之地,也成為周圍居民夏季晨練和納涼的不二之選。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