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熱衷“到此一遊”,而是更注重出遊的舒適性和趣味性,春節旅遊的切片,折射人們對旅遊供給側改革更高的期待
去古縣城看民俗表演,到城市參觀工業博物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出遊成為很多家庭的選擇。統計顯示,僅春節假日前4天,全國旅遊接待總人數以及旅遊收入,同比增長均超過10%,而度假休閒更超越景點觀光,成為居民春節出遊的第一動機。不是熱衷“到此一遊”,而是更注重出遊的舒適性和趣味性,春節期間的旅遊市場就像一個切片,折射人們對旅遊供給側改革更高的期待。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帶來休閒、娛樂方式的轉變,也在無形中擴大了闔家團圓的地理概念。不管是選擇到海南曬太陽、到北方看冰雪,還是去紐西蘭體驗開飛機、去冰島藍湖泡溫泉,“帶著家人去旅行”的觀念日漸普及,消費者的旅遊需求日益個性化、多樣化,從景點旅遊走向全域旅遊成為大勢所趨。
最近幾年,一些曾不愁收入的5A景區日漸冷清,而一些冷門景區,卻因精心策劃特色旅遊線路、服務規範、旅遊體驗好而火爆。“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快節奏簡單觀光遊正在被加速淘汰,在新的旅遊産業結構中,非景點旅遊(到景點景區之外)的遊客超過八成,想住農村民宿的比住賓館飯店的人多。有業內機構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今年春節個性化嚮導服務受到青睞,多個家庭一起旅遊的訂單大幅增長。這些為旅遊目的地改進管理、配套更具針對性的服務,提供了值得深挖的觀察角度。
“遊客喜歡什麼就提供什麼,不喜歡什麼就改正什麼。”有人曾用4個“什麼”來概括旅遊産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的確,全面提升旅遊的品質和品位,首先得充分理解遊客“挑剔”眼光背後的期許。不僅僅是消除“出門在外,怕被宰,更怕被宰了沒人管”的擔憂,建設品質有保障的服務體系,豐富“旅遊+”的融合發展方式,刷新人們的出遊體驗等等,同樣也是旅遊供給側改革的題中之義。客人的時間,是最需要爭奪的剛性資源。當詩畫江南“村村有景點、處處可遊覽”,當內蒙古大草原上一杯牛奶的誕生都能用手去觸摸,這樣的體驗才能讓人留下來,與相關服務行業産生良性互動,有效盤活區域“大經濟”。
面對火爆的旅遊市場,哪個地方能吸引住遊客,關鍵看“旅遊+”的努力。除了提高旅行社、酒店、景區的服務品質,旅遊目的地的文化風貌、市場規範等軟環境建設,也被很多地方旅遊服務部門納入管理視野。畢竟,目的地的旅遊品質,是由景點所在地區的整體綜合環境決定的。吃、住、行、遊、購、娛,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疏漏,即使發生在景區之外,都有可能引起遊客的吐槽。尤其是節假日,平常被忽略的服務缺失,會因為遊客激增成倍放大。無論是江蘇提前發佈全省重點景區周邊區域“易堵地圖”,提示遊客合理避開擁堵,還是重慶強化對旅遊包車、旅遊餐飲、飯店火災執法檢查力度,推動實施重點景區節假日流量管理,春節期間各地查漏補缺、優化旅遊環境,正是為了去除供需間的“梗阻”,擠掉旅遊接待中的水分,方便遊客于自在行走、遊目騁懷中,提升旅遊的獲得感。
隨著帶薪休假、小短假的逐漸普及,“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將成為不少地方的旅遊常態。鼓勵遊客來“遊個遍”,就得保證他們能夠“放心玩”。當“人人是旅遊形象、處處是旅遊環境”的觀念深入人心,旅遊才能成為促人快樂、令人幸福的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