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兩省,都是河網密布、水系眾多。總有一些河流橫跨兩省,成為特殊的治理之地。在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就有不少這樣的河,它們曾經是臭水溝,卻在江浙兩省河長的攜手治理下,越來越清,越來越美。
張曉峰,今年56歲,是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聖塘村的一名村級河長,平日裏大家都叫他"老張"。早上9點,他開始了第525次巡河。這條他分管的河段叫斜港,河的北岸是江蘇的,河的南岸是浙江的,身份“特殊”。
像這樣的交界河在當地有15條。作為絲綢名鎮,盛澤的紡織印染廠林立。早些年,由於缺乏環保意識,交界河成了臭水溝,兩邊居民怨聲載道矛盾不斷,治水成了當務之急。
在老張看來,向內河"開刀"是治理交界河的第一步。對內河爛熟於心的他,手繪了一張河道圖。圖上畫橫杠的地方,是污染嚴重的河道,擦掉的,則是通過河長制治理以後,慢慢變清了的河道。
丁家壩橋附近工廠多、管網複雜,被老張在圖上標注為重點巡河區域。一到現場,他一聞斷面氣味,二觀橋底管網,三看兩岸排口。很快,他在橋邊發現一根老化的工業用水管道出現滲漏。
老張趕緊記下來,再打電話聯繫維修,二十多分鐘後,維修工人就趕到了現場。他們會用兩個小時搞定這個“突發狀況”,老張告訴記者,因為有政府協調,部門相互之間的配合很順暢,問題也會很快解決。
起初聖塘村裏60%的內河水質都是劣五類,但通過污水納管、引入活水、強化管理後被逐一銷號。老張記的問題也從每次滿滿3、4頁紙,減少到現在半頁不到。
下午13:00,老張接到電話,河長們要到浙江嘉興的王江涇鎮開一個協調會。內河治理初見成效,盛澤鎮的河長們把目光投向交界河管理。半年多前,他們和對岸浙江嘉興王江涇鎮一拍即合,搞起了"聯合河長制"。33人的跨省河長群裏,大家交叉巡河,發現問題拍照留言,互通有無。
兩省河長見面後,共同巡河,他們巡視的這條交界河叫麻溪塘。浙江的河長提出了淤泥嚴重的問題,的確,40多年沒有清淤的麻溪塘,淤泥足足堆了1.5米深。江蘇河長表示同意:“淤泥清出來,要做好堆放和處理。”
大家集思廣益,浙江河長想出兩套清淤方案,江蘇河長主動提出聯繫環保企業,把撈上的淤泥變廢為寶,變成節能磚。老張説,為了治河,以前雙方會爭得面紅耳赤,推行"聯合河長制"後,現在更多的是默契。
“過去,第一沒有人管,第二有人管也管不好,因為可以推諉嘛。”老張説,但現在卻不同了,王江涇鎮四位一體辦公室主任孫琪告訴記者,兩省的這些河長都很敬業、很認真,有問題互相之間都會及時溝通,“我們從原來的‘冤家’變成‘親家’了”,他笑著説。
去年8月,交界河江蘇段水葫蘆氾濫,浙江河長主動調來設備增派人手。原本半個月的工作量,3天就完成了。如今,"聯合河長制"的成績有目共睹。浙江王江涇鎮居民説:“現在的水質好了,小魚也有了。”江蘇盛澤鎮居民説:“看著這河心裏也舒服!”
“看到今天的河水變清,聽到老百姓的讚譽,我感覺很快樂。作為一名基層河長,我肯定要繼續幹下去!” 張曉峰這樣告訴記者。
在江蘇還有66000余名跟老張一樣的河長,他們堅守在全省近1.6萬個河道湖泊和水庫,成為無數條母親河的護衛者。河長制從江蘇誕生,這幾年又不斷在這裡創新實踐,蘇州吳江的跨省聯合河長制就是其中一個縮影。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大家的攜手努力下,中國的河水將更清、更美。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陳超、陳忠耀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