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旮旯鋪,再也不怕跑掉車輪——革命老區河北涉縣“千里鄉村振興路”開啟山村幸福之門
新華社石家莊2月18日電 旮旯鋪,地處革命老區河北涉縣北部太行深山區一個旮旯之地。過去,旮旯鋪年年過,年年相似,村民都覺得過年沒啥意思;然而今年,這裡卻生機盎然別往年。
春節期間,記者深入到這個偏僻小村莊,剛進村口,便看見一口大鍋支在街邊熱氣騰騰。原來,在外做生意的姜寶軍弟兄幾個今年都回來過年了,一家人一邊做豆腐,一邊和村民一起聊天。從去年連翹賣了好價錢,到村裏好多人家翻蓋新房,再到不少戶要辦農家樂,聊的都是村裏新鮮事。
新鮮事的發生,都是因為旮旯鋪告別了那條走了不知多少年、坑坑洼洼的出村“彈簧路”。
村民們説,20多年前,出村路本是水泥路,然而沒幾年很多地段的水泥便損毀了,2016年洪災後,衝下來的石子積在路面上,農用車開在上面,人像坐在彈簧上,上下亂蹦。“不管誰出門,先要把農用車車輪的螺絲緊一下,而且還要備上些螺絲螺母,在路上跑丟了好隨時換新的。”開小賣鋪的姜建國説。
因有防火任務,偏城鎮黨委副書記黃祖謙是少數幾個在這條路上敢跑小麵包車的人。“一次我拉了一車人,跑著跑著右後輪丟了,車直接栽到了溝裏,嚇壞了。” 黃祖謙説。
路難走,村民們賴以生存的連翹和核桃也買不上好價錢。像涉縣不少村莊一樣,旮旯鋪漫山遍野都是野生的中藥材連翹,採青翹一直以來是村民的主要收入。然而,小商販的車開不進村,只好騎摩托來收,每次只能收一二百斤。別的村三四塊錢一斤,他們村卻只給一兩塊錢。
村民無可奈何,有人為了每斤多賣5毛錢乾脆背到山西去賣。但村民説,過去後貨站挑了又挑,稍微差一點兒的,就被人家剔除了,100斤能減20斤。“明知坑你,但也得賣,大老遠背過去了,總不能再背回來。”村民姜成香説。
青翹不能久存,最慘的是連續幾天沒有小販來收。馮有何和老伴兒曾經連續5天沒白沒黑地採了300多斤,然而幾天后青翹都捂黑了還不見小商販來。想起自己每天早晨衣服被露水打濕,太陽出來後又被風乾的勞作之苦,老伴流著淚陷入絕望,“受這個罪幹嘛,咱再也不去採了,就是坐著沒收入餓死也不去了。”
核桃的行情,和連翹幾乎一樣。
“哐當,哐當,”2017年7月,建設“千里鄉村振興路”的挖掘機開進深山,向絕望的旮旯鋪村發出吶喊。
涉縣將災後重建與全域旅遊、扶貧攻堅、美麗鄉村緊密結合,從修路入手,努力打通制約山區群眾發展關鍵環節,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
以群眾為基礎、村為主體、鄉為主導、縣為支援,涉縣創新修路模式,將路段分包到各個鄉鎮、村,發動群眾施工,交運局負責技術指導。面對資金短缺的難題,涉縣一改以往修路靠撥付資金的做法,通過向上爭、市場籌、幹部助、社會捐、群眾投、政府獎,用4個多億元的投資,完成了25億元的工程量。
100多天時間,一條從涉縣東南到西北,穿越10個鄉鎮158個村,總長1300多華里的“千里鄉村振興路”建成通車,沿途農民歡呼雀躍。
旮旯鋪就在這條路的西北端,過了旮旯鋪,就是山西省了。
路基剛剛打好,旮旯鋪的命運就有了轉機。
馮有何説,再也不用大眼瞪小眼等收連翹的小販了。“收連翹旺季,每天小商小販好幾家來,連翹採下山就地過秤,商販搶著收,誰價高我們賣給誰。過去我們求他們,現在他們求我們。”兩個月下來,馮有何和老伴賣了八千多塊兒錢。
旮旯鋪因路而變,因路而興。談起路通後有的村民要建倉庫倒山貨、有的修老宅開農家樂、有的村民搞起了電商,村主任郭彥平眉眼之間都帶著笑,甚至激動得臉微微泛紅;互相議論著誰家翻新房子了,誰家買了小轎車,誰家往年過年不回家的人今年都回來過年了,與記者座談的村民們都感覺像做夢一樣,難以相信4多個月前他們還覺得生活沒有奔頭。
旮旯鋪的巨變,是涉縣“千里鄉村振興路”串起的158個村的縮影。(新華社記者 范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