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雞辭舊歲,瑞狗旺財來。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們,我給大夥拜年了,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裏,笑口常開,福如東海……” 2月16日,大年初一上午10點,江蘇省東海縣黃川鎮黃川村農民春節聯歡會隨著14歲的小持人王梓煜的開場白,拉開了帷幕,“下面,請欣賞由村民吳燕等人為大夥帶來的舞蹈《紅紅的對聯火火的歌》。”
王梓煜的話音剛落,台下10名“大媽級”的村民身穿紅色的服裝,手持紅色的手絹興高采烈地走上舞臺。音樂響起,演員們有節奏地舞動起來,臉上洋溢著歡樂的笑容。“好!”“不錯!”台下響起了一片掌聲。
“這樣接地氣的‘村晚’,咱們農民愛看。”在烏泱泱的人群中,56歲的村民李祖霞説,“俺一年都沒錯過。”早在1998年,黃川村28歲的文藝愛好者黃業江就自費買了臺錄音機,在村裏舉辦了第一屆“村晚”。“當時沒有舞臺,沒有節目單,就是邀請村裏十幾個文藝愛好者在村頭圍著錄音機唱歌給村民們聽。”談起第一屆村晚,黃業江評價“一點都不正規”。
但就是這麼粗糙的節目,依然吸引了全村幾百人前來觀看。這也堅定了黃業江繼續辦“村晚”的信心。以後的幾年裏,為了讓“村晚”正規起來,黃業江先後自費購買了話筒、功放、錄影機、電腦、調音臺、音箱、演出道具等。沒有舞臺,他就用4輛挂車拼裝出舞臺,再找來一個拉板車斜靠在舞臺上當梯子。
就這樣,擁有2000多口人的黃川村“村晚”一唱就是20年。
“中國的歌兒美美美,唱了一輩又一輩,插上翅膀她能飛,摻在酒裏讓你醉”。舞臺上,由村民自編自導的廣場舞《中國歌最美》正在火熱演出,儘管上臺表演的村民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動作也不標準,但講的是身邊事,演的是身邊人,唱的是心中歌,讚美的是新時代、新農村日新月異的幸福生活,贏得觀眾不時拍手叫好。“以前村裏春節期間沒啥娛樂活動,基本都是打牌賭錢,自從辦了‘村晚’後,村裏打牌的人少多了,村裏也熱鬧了許多,過年的氛圍更濃了。”在現場觀看演出的村黨支部書記孫紅傑,談起20年來村民們精神面貌變化時,欣喜地説。
伴隨著“村晚”的精彩上演,當地的經濟發展也一起騰飛。黃川村由當初的不足10台運輸車輛,到如今達到200多臺,成為全鎮“運輸第一村”,每台車年收入突破10萬元。擁有6台運輸車的村民趙家有説:“現在大夥都忙著發家致富,玩的時間少了。這不,看完‘村晚’,下午俺就要帶領車隊送貨到海南。”
“不得了,不得了,沒想到這臺‘村晚’居然辦得這麼漂亮,雖然沒有專業的舞臺和演員,但能看到左鄰右捨得表演,感覺特別親切,特別有年味。”同樣是黃業江“村晚”的“鐵粉”,63歲的夏德玉老人在看完近3小時的“村晚”後,讚不絕口,“誰説農村泥腿子搞不好文藝?咱們村的這場不比城裏的差!”由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節目,滿溢著的農家風情、鄉村記憶,讓人對這臺“村晚”和臺上的“民星”刮目相看。“今年我們家孫女就因為節目不過硬,被刷了下來,沒有上臺演出。明年一定叫她好好練,爭取上一次。”台下,夏德玉遺憾地説。
“‘村晚’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好平臺,還能聚攏人心、增進鄉情,為鄉村振興凝聚文化的力量。這樣的春晚,我還要堅持辦下去。 ”在現場,黃業江不停地忙裏忙外,充滿熱情。從1998年組織第一屆黃川村“村晚”開始,每年年初一或者初二,黃業江都會如約為十里八鄉的鄉親們辦一場聯歡會,請村民們上臺表演,講述村民自己的故事。20年間,黃業江“導演”的“村晚”參與演員從10人發展到90人,觀眾從100多人達到高峰時的4000多人,黃川村“村晚”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名片。
53歲的本村村民張玉,已經連續十幾年在黃業江的“村晚”上表演了。因為表情誇張、經常反串男性角色,她的小品總能讓大家捧腹大笑。今年她又自編了一個名為《刁媳悔改》的小品參演。“小品裏有婆婆、媳婦、兒子三個角色,我女扮男裝演兒子這個角色,主要表現在婆媳矛盾中,兒子受到的夾板氣,目的還是引導大家正確處理好家庭關係。”張玉説,自從有了“村晚”,她感覺每年過春節又多了一種希望和期待。
在“村晚”演出現場,舞蹈、三句半、戲曲、小品等一個個節目土色土香又精彩紛呈,既“接地氣”又“上檔次” ,很多節目取材于身邊的人和事,展示“土得掉渣”的內容,也體現出“農民也能演”的文化自信。“今年比去年更精彩,可以説老少皆宜,全村人都有愛看的節目。”在台下,村民孫佳鵬忙著用手機錄小視頻發朋友圈。
交匯點記者 吉鳳竹 通訊員 張開虎 談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