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就是年。

山西省大同縣吉家莊村的劉振榮、高存仙老兩口,多少年來一直過著緊日子,今年卻突然闊氣了一把:殺了兩隻雞,買了十五六斤羊肉、20多斤豬肉……

屋外零下20攝氏度,屋內爐火燒得旺,水壺滋滋冒著熱氣。窗臺上,洋繡球、三角梅、四季青、花石榴排成行,很是養眼,老兩口笑著説:“24畝黃花種下才兩年,收入就比種玉米時翻了一番。等今年7、8月到了採摘季,最少能掙10萬元!”

大同黃花,全國聞名,已有300多年種植史,還上了地標産品名錄。但因採摘期短、人手不好雇等緣故,一直是小打小鬧、不成規模。這幾年,大同縣把種黃花作為脫貧致富的主導産業,打出政策組合拳,終於實現規模化。2010年,全縣黃花可採摘面積還不到萬畝,現如今,種植面積已達13萬畝,其中5萬畝進入採摘期,産值增加了2.6億元。

産業找對路了,沒人領頭也白搭。大同縣召開縣鄉村層層懇談會招人才回家。去年換屆,不得力的村支兩委全換下來,80多名35歲左右的返鄉青年成為新骨幹。

最惹眼的是吉家莊村村支書劉猛,他動員回來20個返鄉青年,一頭扎進了黃花種植業裏。

有了帶頭人,原本一畝黃花也沒有的吉家莊,兩年時間就種了3000畝。“我們本想繼續種玉米,可經不住年輕人動員,他們一直説種黃花收益高,我們也就改了心思。”高存仙説。

吉家莊504名貧困人口全部加入合作社,每人平均種植黃花1.67畝,本村及周邊260人到合作社打工,去年每人平均增收4500元。

“村支兩委新人多,趁農閒趕緊對他們進行‘領頭雁’培訓,把權責規矩講明白,發展計劃列清楚,扶開工再送一程。”臘月十三到十五,縣委書記王鳳瑞帶頭,農委、黨校、黃花辦、扶貧、紀委、國土部門負責人,還有優秀村支書代表全都上講臺,從十九大精神到村級黨建、合作社規範運作、土地流轉與確權,講的都是鄉村振興最緊要的事。

65歲的吳國富坦言:“我流轉了31畝地,光租金就有2萬多,在合作社打工又掙一萬二,自家還留了兩畝地種黃花,又能多掙小兩萬。”

“我們也要種黃花!”前不久,西浮頭村村支兩委幹部和村民代表開了一天會,敲定流轉1000畝土地種黃花。西浮頭村準備建村社一體合作社,213戶貧困戶全參與,村集體和老百姓收益四六開。

“咱大同黃花的牌子在市場上硬得很,這些年,種黃花的掙了大錢,我們可不能再落在後頭了。”西浮頭村村支書陳丙政説。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13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