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乾淨整潔的庭院矗立在道路兩邊,一片片青磚碧瓦將庭院勾勒得錯落有致,一排排新建的休閒小木屋為山村平添一份古色古香,一塊塊鮮艷醒目的農家樂牌子傳遞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資訊……在冬日的暖陽下,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自治鄉邊麻溝村的新變化新氣象撲面而來。

距離西寧市51公里的邊麻溝村,平均海拔2800米,是一個以漢、藏、蒙古等民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村。全村162戶612人,每人平均耕地2.07畝,少數民族佔全村總人口的80%。

“過去因地處半腦山地區,交通偏遠,種植結構單一,經濟條件非常落後,村裏的單身漢想討個媳婦都很困難。”村黨支部書記李培東説,現在家家蓋起了新房,戶戶安裝了太陽能,一個高原美麗鄉村拔地而起。而這一切變化,來自於基層黨組織的建設。

“以前咱們村是難點村,村幹部辦事不積極,村民的難事也不管,村民種田缺化肥,愣是找不到求助的地方。”回想過去,村裏的老漢周領章撓了撓頭。

“老百姓是土壤,基層黨組織是根系。”基於這樣的認識,在上級黨組織和村第一書記的支援下,李培東帶領村幹部,在加強黨支部班子自身建設過程中,注重把年輕有為、有開拓精神、致富能力較強,並有一定文化基礎的農村黨員培養為村幹部,並注重對後備幹部的培養。上任後的1年裏,村裏發展了8名年輕黨員,為黨支部注入了新鮮血液。

“要掙錢,大家就一起掙。”這個簡單的想法也是李培東想到打造邊麻溝花海這個“金點子”的催化劑。2015年,村裏以村民入股方式流轉土地40公頃,種植了榆葉梅、紫丁香等花灌木,還栽植福祿考、熏衣草等花卉,“花海農莊”鄉村旅遊景區成功打造。

每到夏季,邊麻溝村方圓800多畝的坡地上,黃色的三色槿、玫紅色的垂吊牽牛、紫紅色的荷蘭菊、金黃色的黑心菊沿著山坡層層疊疊地蔓延而上,這邊的魯冰花還未凋謝,那邊大片的金盞菊又正在怒放……

“2016年景區遊客量超過30萬人次,門票收入140余萬元。2017年遊客量達50余萬人次,門票等收入近300萬元。”李培東自豪地説。

短短兩年時間,昔日的“窮山溝”變成了“富窩窩”,邊麻溝村這個地處偏僻、過去多年無人問津的小山村,成功打造出集花卉基地、人文景觀、餐飲住宿、娛樂遊戲及其他配套設施為一體的鄉村旅遊品牌。

“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支部是一盞燈,為大家照亮發展前行的道路;黨員是一面旗,要敢於擔當、敢於作為,帶領全村人一起脫貧奔小康。”李培東説。

小到一個邊麻溝村,大到青海省脫貧攻堅主戰場,青海找準抓黨建促脫貧的發力點,面向全省1206個重點貧困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維穩重點村全覆蓋派駐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並推動全省4500余個黨組織與村黨組織結對共建,14.5萬餘名黨員幹部與15.92萬戶貧困戶全覆蓋結對認親,“走親戚”幫困救貧5.1萬人次,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

為夯實黨建基礎,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和戰鬥堡壘作用,全面鞏固黨在民族地區的執政基礎,青海實施村級組織陣地建設“清零”工程,按照每村補助30萬元的標準,對全省無村級辦公活動場所的87個村進行集中攻堅。按照牧區村建設面積不少於200平方米、農區村不少於300平方米的標準建成87個村高標準村級辦公活動場所,使新建的村級辦公活動場所一步到位,實現全省無辦公活動場所村“清零”目標。

此外,青海區分不同領域黨支部和不同群體黨員特點,分類制定先進黨支部創建標準和合格黨員具體標準,深化“一名黨員一面旗”“曬成績亮承諾做表率”活動,使每個黨支部都成為堅強戰鬥堡壘,廣大黨員個個能合格、人人爭先進。同時,建立黨支部“堡壘指數”、黨員“先鋒指數”考評制度,推動黨支部分類定級和黨員民主評議融入日常。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幹部。如今,在脫貧攻堅一線中,青海越來越多的基層黨員幹部已成為精準脫貧的強大牽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