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首創了低合金品種鋼冶煉操作法,在全廠推廣後當年創造經濟效益800多萬元;他通過調整工藝,促進鋼軋成本持續降低,改善程度達到行業領先水準;他總結出先進操作法,使轉爐爐齡由6000爐提高到17000多爐,每年創效益2000多萬元;他還推進清潔生産,實現二次能源利用率達到70%。

他就是被譽為“華夏第一煉鋼工”的鄭久強。

鄭久強

鄭久強

1989年,從唐鋼技校畢業的鄭久強被分配到當時的唐鋼第一煉鋼廠轉爐車間。由於勤奮好學,鄭久強只用了3年就成長為煉鋼爐長,打破了培養一名爐長需要10年的紀錄。

1999年,煉鋼廠進行技術改造,把小轉爐換成150噸氧氣頂底復吹轉爐。這是當時河北省容量最大、工藝最先進的煉鋼設備,廠裏將技術攻關的重擔交給了鄭久強。

那段日子,鄭久強白天要研究150噸轉爐生産的有關資料和規程,到其他單位觀摩類似轉爐的生産操作,學習操作要領,晚上學習《煉鋼原理》、《煉鋼500問》等書籍。他每天淩晨2點睡6點起,最後一個星期乾脆住進了廠房。功夫不負有心人,21天后,他就在新轉爐煉出了第一爐鋼。

2002年,鄭久強參加了“全國鋼鐵行業煉鋼職業技能大賽”。他不僅背完了組委會指定的幾本煉鋼專業書籍,還記了10多本讀書筆記。比賽現場,鄭久強通過觀察爐內火焰和鋼水液面,目測爐溫準確無誤,最終摘取了“全國煉鋼狀元”的桂冠。

作為煉鋼專家、勞動模範,鄭久強深切地感受到,光有技術不行,還要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産品含金量。近幾年來,他先後申報了《一種降低鋁鎮靜鋼脫氧劑消耗的脫氧工藝》等4項國家發明專利。

他潛心鑽研新的煉鋼操作模式,為冶煉硅鋼、汽車用鋼、耐候鋼等高附加值創效産品提供了高品質、低成本鋼水。隨著産品品質的不斷提高,熱軋部的産品創效能力顯著增強,2014年實現盈利3.4億元。

為了突破從經驗煉鋼向科學煉鋼轉變的技術瓶頸,鄭久強利用所學的煉鋼專業知識,總結了“三二四”煉鋼操作法,該操作法全面推廣後,結束了煉鋼廠50多年來完全靠經驗煉鋼的歷史。

隨著鋼鐵行業的發展和煉鋼技術水準的提高,煉鋼生産中不斷出現新問題,且問題的難度越來越大。但煉鋼工的血液裏流淌著鋼鐵一般的堅強,鄭久強從沒服過輸。

雙渣操作法是近年來行業內推廣的新型生産工藝,脫磷效率難以把握,渣中含鐵珠等技術難題一個接著一個,但與常規冶煉工藝相比,造渣料消耗與鋼鐵料消耗大幅降低帶來的“誘惑”深深吸引著鄭久強。

鄭久強(左一)和創新工作室成員進行技術攻關

鄭久強通過煉鋼鏡觀察轉爐鋼水溫度

2017年初,鄭久強通過創新工藝路徑、加強工藝控制,總結出雙渣冶煉前期的高效脫磷技術、快速倒渣技術、降低雙渣倒渣過程中鐵珠含量等先進技術,使前期脫磷率達到了60%以上,年創效益1300萬元。

2017年10月,鄭久強根據150噸轉爐生産實際,對轉爐爐渣渣係進行調整,總結出“造渣、調渣、濺渣”先進操作法。這種方法在生産中運用後,轉爐爐齡由6000爐提高到17000多爐,進入到全國前三名,而且整個爐役不補爐,每年不僅可以節約1000多噸的補爐材料,還擠出100多小時的煉鋼時間,每年多創效益2000多萬元。

經過幾年的精心培養,鄭久強小組的煉鋼技術水準都有了顯著提高,人人都能煉出20多種鋼,轉爐車間完成從“體力型煉鋼”向“智慧型煉鋼”的華麗轉變。鄭久強還向公司提出進一步提高操作技能人才待遇的建議,讓技術工人不再有“成為高級技師就到頂了”的傳統觀念。

張軍是鄭久強一手帶出來的煉鋼廠勞動模範。鄭久強手把手教他如何控制氧槍槍位,如何判斷溫度、成分等煉鋼操作技術。只要是張軍操作,他就站在一旁指導。出現噴濺,就幫他一起分析,搜尋原因。慢慢地,張軍操作水準不斷提高。4年後,張軍成長為一名煉鋼爐長,他帶的煉鋼小組鋼鐵料消耗曾創轉爐車間歷史最低。

如今,熱軋部有3人成為國家級技術能手,十多人成為省市級技術能手,1人成為省級勞動模範,2人成為全國冶金行業勞動模範。

在擔任工會副主席後,鄭久強的眼界也變得更加開闊。他通過參加各種活動,和先模人物加強溝通交流。“我們的創新工作室總是注重於自身幹什麼。但在和同行交流後發現,人家已經形成了一種工作標準模式。”鄭久強説。而現在,鄭久強和他的團隊已經從創新工作室課題的設定、申報、專利申請、總結等各個流程入手進行完善和改進,形成標準化操作模式——只要一線工人按照工作室制定的標準來操作,都可以達到“高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