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好江南”南泥灣美如畫卷。劉 陽攝(新華社發)
“幾回回夢裏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
瑞雪初霽,延安銀裝素裹,寶塔山松青柏翠,延河如一條銀帶隨山勢蜿蜒。
巍巍寶塔——詩人和畫家筆下觸動靈魂的符號,時至今日,依然是中國共産黨人精神家園的重要標識。
陽光照在塔前廣場上,幾個參觀團隊重溫入黨誓詞。“我們支部的黨員一直盼望能來革命聖地延安尋根,就組織了這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黨日活動。”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核農學與航太育種研究所黨支部書記王訓懷説。
“到寶塔山我們能感受到共産黨人的初心,那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梁家河我們能感受到習近平同志對共産黨人初心的篤信和堅守。”陜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徐新榮説。
深植于根脈的紅色基因,讓這片土地永葆赤子之心。設立“問題墻”“回音壁”,直面積弊沉疴;幹部群眾攜手,共建美麗家鄉……將延安精神銘刻於心的老區人民,正以昂揚的奮鬥姿態,不忘初心,真抓實幹,揮寫時代新篇章。
傳承紅色基因,走在前列強根基
延安有個“學習書院”,坐落在延安新區西北角。
走進書院大門,“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八個大字映入眼簾。“學習書院是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體平臺,也是展示延安人以延安精神建設延安的新窗口。”中國延安幹部學院教授楊曉紅介紹説,書院成立7個月來,約有11.5萬人前來參觀學習。
在寶塔區鳳凰社區,凜冽的北風難掩老黨員楊生堂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濃濃熱情。他搭起板凳,拿著粉筆,在小黑板上寫下“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社區居民坐在小板凳上圍成一圈,認真聽講。
寶塔區橋溝街道東苑社區黨總支組成宣講隊,帶著《十九大報告知識手冊》到轄區單位和小區宣傳,幫助群眾學習了解十九大精神。
“大小幹部是公僕,全當人民勤務員……”快板聲響起,在寶塔區馮莊鄉一處農家院裏,一場別開生面的十九大精神宣講會正在進行。將報告精神與文藝表演相結合,馮莊鄉青年幹部編寫、排練的《十九大的聲音》快板説唱,讓老百姓在觀看文藝表演的同時,使十九大精神入腦入心。
不忘初心強根基,延安發揮紅色資源優勢,全民傳承紅色基因蔚然成風。
走進延安市新區第一小學,文化長廊上的彩色展板引人注目。“王二小”主題展板前,4幅小學生畫作色彩艷麗,描繪出少年英雄的英勇和機智。
“這些抗日英雄,是我們的民族驕傲。”五年級學生周子萱帶著記者穿過“民族英雄墻”,來到活動大廳,黨旗、國旗、軍旗、團旗、隊旗五面鮮紅的旗幟映入眼簾,“我們是光榮的少先隊員,對這五面旗幟充滿熱愛之情。”
一旁是以“重走長征路”為主題的遊戲場地,只有穿越“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環節,才能到達場地中心的勝利點“紅軍三大主力會師”。
“這是我們最喜歡玩的遊戲。”周子萱説,“在遊戲中走走長征路,特別有收穫。不畏艱難的長征精神,讓我們難忘。”
11歲的劉峻辰同學告訴記者,每年3月,學校都舉辦“綠色小長征”徒步越野活動,鼓勵學生撿拾垃圾,爭當環保志願者。“途中又渴又累,很想放棄。但老師一直鼓勵我們學習紅軍不怕困難,最終大家都走完了全程。”
以人民為中心,幹在實處無止境
左側“問題墻”,右側“回音壁”,在寶塔區南市街道杜甫川社區,正對著橙黃色的社區中心小樓,兩座公示牌相鄰而設,頗為醒目。
“問題墻”梳理了今年1月份以來的社區難題,排在第一位的是“車村煤礦家屬院水錶故障”,解決時限標注為1月6日。
“1月4日那天,許多居民到社區反映,自來水公司一施工,家裏就沒水了。”杜甫川社區黨支部書記陳軍説,“我們把問題及時公示出來,經與物業公司緊張協調,終於在6日通了水。”
“回音壁”中針對停水事故的整改措施,經社區代表評議,滿意度為100%。
針對部分黨員幹部服務意識不強、落實工作推諉扯皮等問題,延安開出“藥方”,劍指沉疴,在全市基層黨組織普遍設立“問題墻+回音壁”。“問題墻”將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張貼上墻,明確整改時限和責任人,接受群眾監督;“回音壁”則反饋落實情況,反映群眾評價。
“‘問題墻’和‘回音壁’,在幹部群眾之間架起一座‘連心橋’。”延安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黨建辦主任梁建軍介紹説,這項制度推行以來,全市梳理問題4.3萬個,解決3.9萬個,在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推動幹部作風轉變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明顯成效。
“南泥灣好地方,好地方來好風光……”昔日“陜北好江南”,今朝展現新容顏。南泥灣一部分曾經的稻田種上了百日菊、香紫蘇、鼠尾草、向日葵、荷花,到旅遊旺季,花海綿延,展現一派江南景致,每天吸引上萬名遊客。
“這裡不但有紅色歷史、自然生態,還多了成片花海,遊客來了都想多待幾天。”寶塔區南泥灣鎮黨委書記趙東説。
富縣張村驛鎮榆樹村,一度“名聲在外”:建檔立卡貧困村、升級晉檔差類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2015年,延安市城管局幹部張文妮出任榆樹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當初,誰都沒料到這個不起眼的“小丫頭片子”能真的撲下身子,帶著村民一起幹,讓寬敞的道路通往果園。一番苦幹實幹,路燈亮起來了,村子變整潔了,這個“90後”姑娘成了村民心中能幹事、幹成事的“好書記”。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延安的山山峁峁間,1784名第一書記正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給一個個村莊帶來脫貧致富新希望。
發力改革創新,邁向高品質發展
在洛川縣蘋果産業園裏,頂端果業選果車間的80多名員工正熱火朝天地分揀、包裝。
“這些蘋果從果園收回來,都會進行二次分揀,分為精品一級、二級、三級,10個蘋果中只有3個能入箱。”頂端果業車間質檢組組長趙玉玲介紹説,精選的蘋果,個個出類拔萃,也可以叫“金蘋果”。
“目前,延安已建立洛川蘋果直銷窗口158個,覆蓋國內主要大中城市和澳大利亞、阿聯酋、德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延安市果業局局長路樹國説。
蘋果産業富了果農,“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改革探索,則讓更多的延安農民鼓起了腰包。
“我把自家兩畝土地流轉給村上,村上每畝給我2200元,還雇我們夫妻倆管理山雞養殖場,收入翻了一番。”黃龍縣石堡鎮梁家河村貧困戶陳繼明言語間藏不住喜悅。
2017年以來,通過“三變”改革,石堡鎮梁家河村合理整合農村資金、資源、資本,以鄉村旅遊帶動,農家旅館、庭院養殖、核桃示範園、大閘蟹、冷水魚等産業蒸蒸日上,全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加300元。
“在改革上下功夫,激活農村發展內生活力,加快農業産業發展步伐,對打贏脫貧攻堅戰意義重大。”延安市老區扶貧開發局局長朱東平説,“從2014年底到現在,延安貧困人口由20.5萬減少到3.8萬,貧困發生率從13.2%降至2.4%。”
吳起縣周灣鎮與五穀城鎮之間的山樑上,立起了一架架白色的風力發電機。吳起縣在此建設總投資33億元的國電龍源吳起周灣風電場,分7期開發建設。
一度依靠石油工業從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挺進全國百強縣,但在經歷斷崖式下滑後,吳起一直尋找轉型之路。為改變單一經濟結構,吳起縣借助境內較為豐富的風力、太陽能資源,發展風能、光伏等新能源項目,迄今已引進項目13個,總投資132.5億元。
依託油煤氣資源,延安曾經歷數年經濟高速增長期,但也陷入“油主沉浮”的發展困局。痛定思痛,延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倒逼産業轉型,制定綜合能源基地發展規劃,謀劃重大能源化工項目42個,總投資約4000億元,一批産業轉型項目相繼實施。
“‘十三五’期間,延安將全面實施‘高端能化強市,特色産業富民,文化旅遊帶動,生態環境提升,城鄉一體發展’戰略。”市發改委主任張驍衛表示。
站在寶塔山上眺望,一片被夢想照亮的熱土展現在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