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回頭的“蜀道”,是硝煙背後的血肉之路
“蜀道”,必須被銘記,不僅因為那是英雄建造的路,更因為那路上有無數英雄留下的血淚。
“別了我的故鄉!離情別恨,莫繚繞我的徵裳;國淚鄉愁,莫羈絆我的戎裝。”這是紅軍出征前,留下的訣別詩。1月25日,記者跟隨網路媒體新春走基層採訪團來到了四川省閬中市,在古香古色的建築群中穿梭,我們走的路也是紅軍走過的路。嘉陵江畔,這裡是一處紅色記憶的重要渡口。1935年,徐向前在這裡指揮了強渡嘉陵江戰役,自此,紅四方面軍從閬中出發,開始了漫漫長征路。
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圖片來源於網路)
山水重重,漫漫征程。紅軍長征在四川,歷時一年零八個月,途經近70個縣,在紅軍兩萬五千里的總行程中,共有一萬五千里在四川,是整個長征史詩中的光輝篇章。雪山、草甸、大渡河都是紅軍踏過的“蜀道”,他們只留下堅定背影,卻從未回頭……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時光穿過層層雲霧,又來到了硝煙瀰漫的抗戰時期。八年抗戰,350多萬川軍中有64萬餘人傷亡,約為全國的1/5,川人的貢獻,説居全國省份之首也並無太多誇張。在擊潰日寇神話的臺兒莊大捷中,川軍王銘章等3000將士,身穿單衣,赤足草履從成都步行2000余裏參戰,不幸全部壯烈犧牲。樂以琴、趙一曼、黃永淮……一個又一個川籍抗日英烈投身抗戰、毅然離鄉,從此,蜀道上再無他們歸來的身影。
蜀道不再是路,而是變成了一種畏難而上、打不爛、壓不垮的精神,它澆鑄出了國人堅強不屈的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