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剛謝,向日葵花開……離惠州市區40多公里的博羅縣楊村鎮石灘村,花季行情不斷,吸引著一群群遊客從外地趕來觀賞。自從有了農業生態基地,石灘村比以前熱鬧多了。大棚裏種滿了各類瓜果,看花的遊客會現摘現買帶一些回家。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惠州正進一步結合新農村建設,讓這一戰略在廣大農村落地開花。近年來,惠州以“3+3+X”模式統籌新農村建設,實施美麗鄉村清潔先行、清水治污、綠滿家園“三大行動”,推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基層治理“三大工程”,結合各村實際,開展各項“自選動作”,讓農村發生蝶變。

特色産業帶動村民增收

過去,石灘村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基礎設施、産業薄弱,村容村貌臟亂差,2015年被列為省級貧困村。“2015年一年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只有2.67萬元,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不到8000元,全村241戶人口中有35戶是貧困戶。”石灘村駐村幹部李應文説。

“一個農村要持續發展,必須要有産業。”李應文説。2017年6月,石灘村引入了深圳東部灣公司建設的一個生態農業基地。作為重點扶貧項目,項目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首期開發建設200多畝,發展集果蔬種植、休閒觀光旅遊于一體的特色産業。

這改變了當地人的生活。村民葉錦梅每天都會來到基地“上班”,剪裁葉子、澆水、採摘果菜,一天可以賺100元。家裏的6畝地出租,一年的租金有5000多元。這一筆賬算下來,僅她自己一年的收入就有3.5萬元。

在這個基地,包括葉錦梅在內有10多名長期被聘用的貧困戶,從此有了穩定的工作。

為了改變經濟底子薄弱的問題,村裏還引入企業贊助入股水廠,僅此項就增收40萬元。包括土地出租等其他收入,2017年村集體收入達到了62萬元,是2015年的23倍多。“村集體有收入,村委就好辦事了。”李應文説。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惠州市人大代表、惠州市農科所所長鐘元和表示,石灘村的變化説明,農産品、生態、休閒旅遊等産業發展起來了,農民才能致富,農村才能振興。

貧困村變為“顏值擔當”

石灘村的改變,不僅僅發生在産業上。

修復自來水管、修建衛生站、修繕辦公大樓、村道硬底化和美化綠化、安裝路燈、建設農田標準水渠、修復機耕路……這兩年著力改善居住環境後,石灘村曾經臟亂差的村容村貌徹底換了新顏。

在惠州,越來越多的村莊像石灘村一樣,發生著“脫胎換骨”的美麗變化。

貧困村變身新農村的同時,新農村示範片的建設也在加速推進。

走進惠州市惠陽區霞角村,上百年的客家圍屋、遊人集聚的公園和田園風光盡收眼底。古韻公園裏,長廊、廣場和花木等錯落有致;鄰村矮光村的村道兩旁是文化廣場等公共場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道德文化的墻繪散發著濃濃的人文氣息。這裡是具有惠陽客家特色的省級新農村示範片的一角。

從2014年開始,惠州啟動了新農村示範片建設,實施303個建設項目。博羅縣的“七星耀羅浮”、惠陽區的“客韻東江 錦繡田園”、惠東縣的“山海交融 四星聯珠”、龍門縣的“愉悅龍門 恬美瑤鄉”4個省級新農村示範片,成為惠州新農村建設的形象擔當。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葉石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