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新聞1月15日訊 (記者胡永平)今天下午,中國氣象局舉行發佈會,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副主任李昌興介紹2016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的相關情況。

李昌興指出,2017年11月9日,中國氣象局發佈《2016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總第6期)》。這與2017年10月30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佈《2016年WMO溫室氣體公報(總第13期)》相呼應。

李昌興介紹,中國氣象局目前有7個溫室氣體觀測本底站,分別為青海瓦裏關、北京上甸子、浙江臨安、黑龍江龍鳳山、湖北金沙、雲南香格里拉和新疆阿克達拉,青海瓦裏關站是全球31個大氣本底站之一。2016年瓦裏關站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分別上升至404.4±0.9ppm、1907±3ppb、329.7±0.1ppb,均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準,尤其是甲烷濃度明顯高於全球平均。2016年我國北京上甸子、浙江臨安、黑龍江龍鳳山站3個區域本底站溫室氣體濃度也出現大幅上升,二氧化碳平均濃度分別為413.7±1.0ppm、417.7±1.9ppm、410.3±4.0ppm,甲烷濃度分別為1968±3ppb、2041±8ppb、2006±13ppb。隨著衛星遙感監測大氣二氧化碳技術的逐步成熟,遙感監測顯示:2016年全球和中國陸地區域年平均大氣CO2濃度分別達400.0±4.3ppm和402.5±4.5ppm。

李昌興表示,各站溫室氣體濃度與區域經濟發展水準相關,黑龍江龍鳳山站地處東北平原,其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最低;北京上甸子和浙江臨安分別處於京津冀、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區域,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較高,其中浙江臨安站因受到農業排放、工業排放等雙重影響,甲烷濃度最高。

李昌興指出,我國是世界上溫室氣體總量排放最大的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付出了極大的努力。通過多元觀測數據結合氣象反演模式,以直觀和快速的方式反映“排放”或“留存”在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總量,是近年來國際上興起的一種方法。這一方法已被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納入《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2019增補指南》,可能成為評估及驗證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WMO也正在開發“全球溫室氣體綜合資訊系統(IG3IS)”,旨在結合全球大氣觀測網路結果和反演模式,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供決策參考的減排依據和措施。

李昌興介紹,中國氣象局從1996年就開始了溫室氣體的本底業務觀測。2016年12月發射了我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試驗衛星,2017年11月我國首顆搭載有溫室氣體探測載荷的業務氣象衛星(FY-3D)成功發射,使我國初步具備了對主要溫室氣體含量的全球監測能力。中國氣象局將進一步加強溫室氣體相關的監測和研究,進一步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履行《巴黎協定》提供支撐。

目前,溫室氣體主要包括《京都議定書》限排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六氟化硫(SF6)、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以及《蒙特利爾議定書》限排的部分鹵代溫室氣體。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大氣觀測網(WMO/GAW)負責協調大氣溫室氣體及相關微量成分的系統觀測和分析。截至2016年,GAW觀測網包括了31個全球大氣本底站、400多個區域大氣本底站和100多個貢獻站。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聯網監測分析是歷次《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科學評估報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WMO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臭氧層損耗科學評估報告》等的數據來源和科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