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水稻是中國乃至世界的主要口糧作物。多年來,我國水稻科學家不斷取得突破,用科技創新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有3項水稻研究成果和團隊上榜,其中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潘國君團隊完成的“寒地早粳稻優質高産多抗龍粳新品種選育及應用”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頭上太陽曬,腳下水汽蒸,都擋不住他對水稻研究的熱情。潘國君和他的團隊歷經20多年研究,創新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寒地早粳稻“龍粳”系列,解決了寒地早粳稻品種難創高産和穩産問題。
潘國君出生時,正值國家經濟困難時期,感受到“一粥一飯來之不易”的他,懷揣著奉獻祖國農業進步的夢想,經過努力學習後考入了農學院,並主修農學專業。
身為技術專家,潘國君的骨子裏只有對農民們的親切情感。一起吃著大鍋飯,一起嘮著真心話,種糧上有什麼“疑難雜症”都跟老潘説,而潘國君也總在第一時間“把脈”,替農民朋友排憂解難。他的信條是:“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
為了提高學術水準,潘國君先後兩赴日本研修,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為了增強知識儲備,提高創新能力,44歲攻讀了博士學位。他不辭辛苦、勤奮務實,經常是幾天幾夜不回家,試驗田裏、實驗室裏都有他專注研究的身影。
多年來,潘國君一直從事寒地粳稻育種與栽培技術的研究工作,其中龍粳14是黑龍江省第一個早熟超級稻品種,填補了黑龍江省早熟超級稻品種的空白。而更多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優質高産多抗寒地早粳稻,極大推動了寒地早粳稻産業的發展,為提升粳稻育種水準、保障糧食安全做出重大貢獻。
“我們富啊,一是靠黨中央政策的高水準,二靠潘所長育成的"龍粳"系列水稻品種好啊,還給我們講栽培技術。”農民們這些樸實的語言,比任何獎項都讓潘國君感到欣慰。
為了他鍾愛的農科研事業,潘國君仍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躬耕前行。(素材來源:新華網 科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