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深科技走廊空間結構圖。廣東省住建廳供圖

  ■深圳市大族鐳射車間。記者 吳曉嫻/攝

上世紀,美國馬薩諸塞州的128公路和矽谷的101公路沿線,誕生了全球知名的科技創新區域。

而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孕育興起,對標美國矽谷、波士頓地區,廣深軸線區域上的科技創新要素正在重新配置,中國“矽谷”將呈現在世人面前。

近日,廣東省委、省政府正式印發《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出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戰略部署。

結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三步走”戰略,依託産業鏈齊全、配套能力強、市場發育成熟、對外開放水準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強的優勢,《規劃》提出了建設發展的“三步走”目標。第一步,到2020年科技産業創新能力領先全國;第二步,到2030年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産業創新中心;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國際一流的科技産業創新中心。

■記者 吳曉嫻

稀缺創新資源的集聚發展

世界經濟格局正在重塑,唯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才能實現産業轉型升級,謀求新的區域核心競爭力,保持珠江三角洲在全球産業分工格局中的競爭優勢。

在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楊軍看來,“不像空氣、水資源隨處可得,創新要素資源是有限的,因此要取得高速發展,就得在某個區域聚集。”

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空間範圍為:沿廣深軸線區域,北起廣佛交界處,經廣州主城區、東莞松山湖、深圳主城區,南至深圳大鵬新區,沿廣深高速、廣深沿江高速、珠三環高速東段、穗莞深城際、廣九鐵路等複合型交通要道所形成的創新要素集聚區域,長度約180公里。

根據創新要素空間聚集的動力機制,提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一廊十核多節點”的空間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也提到,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是一個共用、開放的創新經濟帶,具有很強的吸附和輻射帶動作用,位於走廊沿線周邊或延伸端創新能力突出、關聯緊密的創新平臺和創新節點,在發展成熟後可適時納入走廊。

此外,今年全國“兩會”上,國家明確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戰略,紐約、舊金山、東京等世界級大灣區也無一不是國際知名科技創新中心。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郭壯獅表示,“編制《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抓手。加快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有利於深化粵港澳創新交流合作,統籌利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把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主要承載區,更好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廣深莞:兩個主引擎和一個基地

在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中,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是,廣州、深圳和東莞三個城市定位和分工有何不同?三個城市如何實現差異化、協同發展?

郭壯獅認為,三市創新活動各有特點、形成互補,例如廣州高校、科研機構密布,科技基礎研究能力強,深圳高新技術企業集中、産業創新能力強,東莞具有一批製造業企業、産業轉化能力強,“如果能充分發揮多種元素聚合疊加,必將在中國乃至全球再造一條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經濟産業帶。”

《規劃》將廣州市功能定位為發揮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優勢,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創新中心城市和國際科技創新樞紐。

廣州市聚集了廣東省近70%的普通高校、科技人才,97%的國家重點學科和全部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超算中心 “天河二號”主機系統用戶總數已突破2400家,是全世界用戶數量最多,也是利用率最高的超級計算系統之一。豐富的科教人才資源、良好的科技和研發實力,使廣州有能力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援。因此,廣州要承擔好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創新大腦”的角色。

作為廣東省創新發展的另一個強大引擎,深圳今年則制定實施了國際科技産業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圍繞科技創新、産業創新、創新生態、全球創新網路樞紐等四個主要任務,啟動實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科技産業專項、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等十大行動計劃,全力推進建設國際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創新平臺體系,加快打造成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主引擎。

東莞處在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中部,在融入創新走廊建設的過程中,東莞提出依靠“一廊兩核三帶多個節點”,覆蓋東莞全域,成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上的成果轉化基地。

事實上,紮實的製造業基礎和良好的科研成果轉化能力,被認為是東莞此番參與廣深科創走廊建設的最大優勢。中山大學教授林江認為,與廣州、深圳的中心城市地位、龍頭帶動作用不同,東莞的功能和優勢在於創新科研成果的“實驗地”。

東莞市市長梁維東則表示,作為一個“通道城市”,“東莞緊挨著廣深兩大城市,資源不斷通過,如城市內涵不提升、層次不高,競爭優勢弱于周邊城市,那麼優勢資源流過時就留不住。”因此,為加快推進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東莞段建設,東莞全市計劃開展創新産業園區、新型科研機構、創新服務平臺、大數據平臺、孵化器、加速器等科技創新項目建設。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