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 題:全面重塑 浴火重生——人民軍隊改革強軍兩週年回顧

新華社記者梅世雄

2017年11月10日,新華社受權發佈:“國務院、中央軍委日前公佈實施新修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職人員條例》,自公佈之日起施行。”

“修訂頒布新《條例》是對我軍文職人員制度的體系性重塑,是推動軍事人力資源制度創新發展的重大成果。”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有關負責人説。

以2015年11月24日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召開為標誌,改革強軍戰略實施兩年來,人民軍隊全面重塑、浴火重生。

從領導指揮體制的科學高效,到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的優化精幹;從政策制度的不斷完善,到武器裝備現代化水準的全面躍升……在習近平強軍思想指引下,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人民軍隊,正在把改革強軍戰略全面推向深入,奮力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戰略支撐。

改棋盤,強大腦——再造領導指揮體制

塞北草原,夏日灼灼,黃沙漫卷。

2017年7月30日,1.2萬名官兵、600多臺(套)戰車集結列陣內蒙古朱日和聯合訓練基地,以征塵未洗的野戰陣容、戰鬥姿態迎接人民軍隊90歲生日。

這是人民軍隊整體性、革命性改革重塑後的第一次全新亮相;這是在戰區主戰新格局下,全軍組織的一次大規模聯合軍事行動。

細心的人們發現,與兩年前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勝利日閱兵相比,受閱官兵的臂章換了、胸標變了,受閱方(梯)隊的構成也不一樣了。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根據國家發展需要和打贏現代戰爭要求,對軍隊編制體制的重塑,是提高軍隊戰鬥力的重大舉措。”閱兵總指揮韓衛國説,這次閱兵,戰略支援部隊以及一些其他新組建單位首次亮相,就是要完善我軍聯合作戰的體系,運用新質作戰力量,強化我軍體系作戰能力。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中流擊水,勇進者勝。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時代要求,是強軍興軍的必由之路,也是決定軍隊未來的關鍵一招。

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後不到一週,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正式成立。誕生半個世紀的戰略導彈部隊,成為繼陸、海、空軍之後的又一個獨立軍種。戰略支援部隊作為新型作戰力量的代表,加入人民軍隊序列。

打破四總部體制,改為軍委機關多部門制;撤銷七大軍區,調整劃設東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五大戰區……運籌帷幄,方能決勝千里。一支軍隊能不能打勝仗,領導指揮體制最為關鍵。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陳舟説,“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這是理解把握新的領導指揮體制的3個關鍵詞。在這個新格局下,實現了中央軍委領導掌握部隊和高效指揮部隊的有機統一,翻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的嶄新篇章。

“軍委—戰區—部隊”的作戰指揮體系和“軍委—軍種—部隊”的領導管理體系,立起人民軍隊新體制的“四梁八柱”。

首戰即定局,“脖子以上”改革為後續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聲令下,雷厲風行,運作了幾十年的總部制一夜之間走入歷史,15個軍委機關部門全新登場。其中,正師級以上機構減少200多個,人員精簡三分之一。從領導機構到辦事機構,層級減了,等級降了,人員少了。

龐大的陸軍,無疑是改革這盤大棋的“棋眼”。這次改革,陸軍佔全軍總員額比例下降到50%以下。這在人民軍隊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中國人民解放軍,這支世界上規模最大、不斷尋求自我超越的軍隊,又一次踏上鳳凰涅槃之路。

動棋子,壯筋骨——重塑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

改革如潮涌,後浪推前浪。

2016年12月2日至3日,中央軍委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工作會議在京舉行,開啟了人民軍隊向“脖子以下”改革進軍的新征程。

習主席的指示言猶在耳:縱觀世界軍事發展史,軍隊的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不能固定不變,必須隨著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變化而變化,隨著國家戰略需求和軍隊使命任務變化而變化。否則,曾經再強大的軍隊最後也要落伍,甚至不堪一擊。

2017年4月27日,國防部例行記者會披露,陸軍18個集團軍番號撤銷,調整組建後的13個集團軍番號同時公佈。

這是人民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的一個縮影。在新調整組建的單位中,還包括海軍陸戰隊、空軍空降兵軍以及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中的諸多新型作戰力量。

這是一次劃時代的力量重塑。如果説,此前“強大腦”的領導指揮體制改革是“改棋盤”,那麼“壯筋骨”的“脖子以下”的改革就是“動棋子”,而且同樣是全局性的動、大範圍的動。

改革之後,我軍規模更加精幹,結構更加優化,編成更加科學,邁出由數量規模型向品質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的一大步,以精銳作戰力量為主體的聯合作戰力量體系正在形成。

改革,同樣在聯勤保障部隊強力展開。以中央軍委聯勤保障部隊成立為標誌,人民軍隊打造一個全新的聯勤保障體制——以聯勤保障部隊為主體、以軍種保障力量為補充、以戰區聯指統一指揮運用為核心,補上了人民軍隊聯合作戰指揮體制上的一塊短板。

重構重塑後的人民軍隊,對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這輪改革以重塑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為牽引,全軍和武警部隊院校由77所減至43所,構建起以聯合作戰院校為核心、以軍兵種專業院校為基礎、以軍民融合為補充的院校佈局。

改革藍圖中,有一個醒目的路標:向科技創新要戰鬥力。2017年,人民軍隊中一個新的機構——中央軍委軍事科學研究指導委員會誕生,連同此前成立的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我國國防科技創新有了全新的頂層架構。

與此同時,重新調整組建的軍事科學院宣告成立,以軍事科學院為龍頭、軍兵種研究院為骨幹、院校和部隊科研力量為輔助,軍事科研力量“航母編隊”正式起航。

為強軍矢志不移,將改革進行到底。

伴隨著改革步伐的推進,一系列體現軍事職業特點、增強軍人職業榮譽感自豪感的政策制度,正在加緊制定:修訂軍官法、兵役法,研究制定士官條例、義務兵條例;健全退役軍人管理保障體制機制,構建完善軍人榮譽制度體系……

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讓一切戰鬥力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源泉充分涌流。

謀勝局,展新風——重整行裝換羽新生

戰機淩空,導彈矗立,大軍雲集。

2017年深秋,華北某地,一場大規模聯合防空實兵演習正在舉行。

中軍帳內,各軍種指揮員同臺指揮;演兵場上,各軍兵種力量密切配合。由中部戰區組織指揮的這場演習,展現了新的領導指揮體制下聯合作戰的新氣象。

正是緣于改革,黨的十九大代表、空軍航空兵某團團長劉銳幾乎每週都要執行南海島礁巡航任務。

作為第一批駕駛轟—6k戰略轟炸機執行南海巡航任務的飛行員,劉銳和他的團隊已經實現常態化、體系化、實戰化南海巡航。“這在改革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大改革,大調整,大變動。

從關中平原到西北大漠,從天府之國到雪域高原,從江南水鄉到嶺南山區……多少熱血軍人離開繁華都市來到邊陲小城,告別父母妻兒走向陌生遠方。改革中,許多軍官脫下摯愛的軍裝。

一個又一個軍人的轉身,同樣是為了一支軍隊的轉型。

空軍某基地無人機飛行員李浩,在30多年的軍人生涯中,4次轉隸單位,部隊駐地換了5次,從北到南又從東到西,先飛戰鬥機,後飛無人機,步伐一直追隨著空軍戰鬥力轉型升級走。

重整行裝,換羽新生。同樣緣于改革,年輕的飛行員湯海寧飛上了最先進的殲—20戰機。“改革換裝讓我和戰友走上了未來空戰的最前沿,這是最幸福的事。”

這輪改革,全軍團以上建制單位機關減少1000多個,非戰鬥機構現役員額壓減近一半,軍官數量減少30%;幾十支部隊移防部署,3天之內開拔;數百名將軍調整崗位,接到命令當天即去報到……

既要“轉身子”,更要“換腦子”。步入“新體制時間”,廣大官兵主動開展一場思想上的革命,從一切不合時宜的思維定勢、固有模式、路徑依賴中解放出來,開始了改革征程上的“二次創新”。

新時代,新使命,新征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推動的這場劃時代的改革,使這支走過90年風雨硝煙的雄師勁旅全面重塑、浴火重生。煥然一新的人民軍隊正闊步邁向更加光輝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