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世界將因人工智慧而改變”

——第四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嘉賓共話人工智慧未來

“刷臉”進入烏鎮景區的安保系統、微笑就能打折的無人超市、綁定支付寶後可開車直接離場的“無感支付”……

當人工智慧産業化應用的發展浪潮席捲全球,東方古城烏鎮如今也處處透露著人工智慧的現代氣息。追逐著科技的腳步,整個世界都在翹首以待,未來將是何種氣象。

人工智慧究竟有多“能”?它將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人類的生活?對於人類而言,它是機遇還是威脅?12月4日上午,在題為“人工智慧:讓生活更美好”的第四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分論壇上,20多位國內外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家學者和行業領軍人物圍繞當前熱點問題展開深入對話,既有共識又有交鋒,既有預測也有反思,共同掀起了一場洞見未來的思想風暴。

正如習近平主席致信第四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開幕所言,“發展共同推進、安全共同維護、治理共同參與、成果共同分享”,求索交流之間,與會的中外嘉賓共同向人們展現了人工智慧技術將如何讓生活更智慧、更美好。

  烏鎮風光 韓陽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中國扮演至關重要角色

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圖靈獎得主約翰·愛德華·霍普克羅夫特充分肯定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成就,“當前全世界有兩個國家在人工智慧領域發展最快,也受益最多,那就是中國和美國”。他表示,工業革命讓物理自動化,資訊革命則讓智力自動化,然而人工智慧的門檻非常高,但中國已經有了非常令人振奮的技術。

國際電信聯盟標準局副局長萊茵哈特·肖勒對此表示認同,“在全球人工智慧産業當中,中國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當前中國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技術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我們非常感謝中國的貢獻”。

  烏鎮西柵內的木心圖書館 韓陽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這並不是溢美之詞。研究數據顯示,從2012年開始,我國在人工智慧領域新增專利數量已經開始超越美國。本屆大會期間發佈的《世界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17》統計,全球人工智慧企業集中分佈在美國、中國、英國等少數國家,中美英三國企業數量佔總數的65.73%,2016年,中國本土機器人企業超過1000家。

“中國人工智慧産業正加速發展!”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陳肇雄在發言仲介紹,近年來,中國人工智慧企業積極性和活躍度顯著提升,部分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産業初步形成了從基礎支撐、核心技術到上層應用的完整産業鏈條,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各界圍繞前沿技術進行全面攻關,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無人駕駛等應用技術進展迅速。

“這些發展無疑得益於中國政府近年來在人工智慧方面的新政策。”聯合國跨區域犯罪和司法研究所高級顧問伊拉克利·伯瑞茲對此表示非常欣賞,他關注到,今年7月中國發佈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隨後確定了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中國已經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一系列政策為人工智慧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我認為這是正確的方向,必將會造福人類,帶來巨大的變革。”他説。

烏鎮建築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將“翻天覆地”改變人類生活

僅憑主人語音控制,智慧家電就可以完成點播歌曲、電影、叫外賣、訂鬧鐘甚至聊天等任務。在今年的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上,記者發現,百度、小米、阿里巴巴、海爾等多家公司不約而同地推出了這樣的智慧家居産品,人工智慧技術正以更快的速度進入尋常百姓家。

人工智慧將給人類社會帶來怎樣的變革?

“絕對是‘翻天覆地’!”約翰·愛德華·霍普克羅夫特認為,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許多工作被替代或簡化,我們很快會進入這樣一個時代——只需現在25%的勞動力就可以滿足我們目前所需的一些商品和服務,“到那時,人們每週只工作20小時,並且可以在45歲退休。”他預測,未來40年之內,飛速發展的人工智慧還將引發新一輪變革,“也許比現在引發的變革更快。”

在科大訊飛輪值總裁胡鬱看來,人工智慧正從兩個方面改變人類生活:一是面向大眾消費者的産品,如手機、傢具;二是專家系統,如教育、醫療、安全,後者有著更令人期待的前景,“以前的網際網路手段只能從需求側解決問題,比如針對北京的一位名醫,網際網路技術可以讓更多的患者通過視頻等方式問診諮詢,但醫生的精力是有限的。現在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可以讓電腦深度學習醫生的診斷經驗,從而複製診斷能力,由此解決供給側的問題,這將是一個全新的改革”。

“在未來,智慧家居方面的發展一定遠超預期。”小米公司董事長雷軍在今年推出了自主研發的智慧音箱,幾個月的用戶反饋顯示,智慧音箱每天的平均用戶使用時間長達兩小時,30%的用戶把它當作玩具、聊天對象,以播放音樂為主的用戶僅佔30%,“由此可見消費者對於人工智慧家電的多樣化需求超過了我們的設想。”

繼上屆網際網路大會上帶來無人駕駛新技術,本屆網際網路大會上,百度公司董事長李彥宏又帶來了即將投入應用的“黑科技”——疲勞駕駛識別系統,“人們説我們的無人駕駛技術會最先將司機淘汰掉,但數據顯示,20%的交通事故都是由疲勞駕駛引起的,比起淘汰,我們更擔心他們的生命,通過安裝在車輛駕駛位置的這個人臉識別系統,電腦可以準確判斷司機是否處於疲勞駕駛狀態,及時給出預警,以保證駕駛安全,這正是人工智慧帶來美好生活的意義”。

臉書全球副總裁石峰則在發言中透露,其研發團隊正在開發一個能夠每秒鐘錄入100字的打字系統,不需説話或動手,人在腦中形成打字的意識即可轉化為移動端的指令,屆時有望比人類在智慧手機上的輸入速度快5倍,“人和機器將實現更深的聯通”。

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人類

2016年,谷歌機器人AlphaGo在圍棋對戰網路平臺上完勝圍棋大師;卡耐基梅隆大學開發的人工智慧系統輕鬆戰勝4名世界頂級德州撲克牌手……人工智慧顯示出的“超人”智力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大討論,甚至形成了樂觀派和悲觀派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那麼人工智慧是否會威脅或者取代人類?如何看待它的未來?

“從科學角度來看,人工智慧其實並不‘智慧’,現在還做不到具備像人類那樣舉一反三的能力。”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對人工智慧抱有非常樂觀的態度,他認為,機器下圍棋超過人類有三點原因:一是數據,二是計算資源,三是演算法,這就是人工智慧的三大法寶。

“但是,人工智慧的發展,依然受到多個條件的限制,即大量的數據、完全的資訊、確定性的資訊和單領域單任務。只有這4個限定條件達成後,機器才有可能達到或者超過人類的水準。但在現實生活中,大量的工作並不符合以上4個條件,因此,我認為,人工智慧並不是人類的威脅。”張鈸説。

在歐洲科學院院士漢斯·烏思克爾特看來,人工智慧雖然有其局限性,但未來完全可能比人類更聰明,他對此深表樂觀:“人工智慧將帶來新型的緊密關係,引發難以想像的變革。”

德國弗朗霍夫赫茲研究所執行主任托馬斯·維甘德的態度則更為審慎,他認為,人工智慧具有兩面性,要平衡看待。它可以被人類利用來作惡,因此我們需要保持謹慎,提早預警,處理這些消極的因素,並在法律法規上進行規範,由此避免産生負面的代價。

陳肇雄認為,當前人工智慧正處於難得的發展機遇期,也面臨著諸多風險和挑戰,迫切需要國際社會團結協作、共同應對,“未來我們的世界將因人工智慧而改變,讓我們攜起手來,不斷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推進人工智慧持續健康發展,讓人工智慧更好地造福全人類”。

“我們所有人都將擁抱人工智慧!”論壇之上,李彥宏、雷軍等行業領軍人物都選擇用“擁抱”這個熱情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對未來,他們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