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全球數字經濟:深化合作 增強互惠》主題論壇舉行。中國青年網記者 吳楚 攝

數字中國:憑網際網路而

網路空間,被認為是除陸海空天之外的“第五疆域”。這個疆域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創新來源之一。

在中國,被譽為“新四大發明”的支付寶、共用單車、網購、高鐵中,數字經濟佔三項,可謂叫好又叫座。

數字,最有説服力。2017年7月發佈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17)》表明,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22.6萬億元,同比增長接近19%,佔GDP的比重超過30%,同比提升2.8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已成為近年來帶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對GDP的貢獻接近70%。

其實,這不是數字經濟第一次在中國唱主角。

2015年時,我國的電子資訊製造業規模已達到了11.1萬億元,網民數量達到7億,規模居全球第一。當年,在全球市值排名最高的十大網際網路公司中,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佔據了3個席位。以網際網路技術、平臺為載體,中國數字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令世界矚目。

回顧歷史,如果把數字經濟當做一場奧運會的話,上世紀90年代的局面是:美國矽谷一馬當先,其他國家和地區都是模倣者;2008年成為一個分水嶺,在PC網際網路時代,美國、中國成為前兩大集團;2013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迅速普及,研究者認為,中國在某些領域已經追上甚至趕超美國,比如移動支付、共用經濟等,從企業規模到用戶普及率,中國事實上都處於領先位置。

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局面,也引起了一些國際知名人士的關注。《第三次工業革命》作者、美國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總裁傑裏米·裏夫認為,中國的“網際網路+”和德國的“工業4.0”都在向智慧生活的方向大踏步邁進,走在全球的前列。

正如12月4日下午,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在“攜手新時代 共話新經濟”主題論壇上所言,“數字經濟很可能是中國決勝未來的轉捩點。”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網路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數字經濟、共用經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今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的主題也正是“發展數字經濟促進開放共用——攜手共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對此,習近平在賀信中表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將進入快車道。中國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動世界各國共同搭乘網際網路和數字經濟發展的快車。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中國領航者的話語備受矚目,我們從中得到了積極的信號。” 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組委會秘書處高級別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亞太區頂級域名組織(APTLD)總經理Leonid Todorov這樣説。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