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吹響了履行新使命、進軍新征程的響亮號角。黨的十九大閉幕之後,全黨全國上下以十九大精神武裝頭腦、真抓實幹,呈現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氣象。從今天開始,《新聞聯播》推出系列報道《新時代新氣象 新作為》,今天播出《創新驅動成為上海發展的重要引擎》。

這裡是全球第一家研發製造教育機器人的企業,23歲的小徐大學畢業後選擇來到上海,半年時間裏他就已經有了自己的團隊。

上海未來夥伴機器人公司員工徐濟平:我的夢想是製作一個屬於自己的機器人,然後還能幫助其他人。機器人它需要一些電機、舵機還有控制器,現在這些都可以自己研發。

上海出臺優惠政策,延攬全球人工智慧人才,這一領域的創新型企業在研發階段就會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

上海未來夥伴機器人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費旭鋒:就在上個月上海專門為人工智慧配套了兩個億,政府對創新型企業經費的支援,更給了我們信心跟力量,也帶動了一批創新型的人才,留在國內,留在上海。

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並要求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實體經濟是創新的主戰場,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下,上海一大批智慧製造企業正在從傳統製造産業轉机型。今年前三季度,智慧製造産值接近160億元,同比增長近4成。

上海新時達電器股份公司副董事長袁忠民:我們原來的企業是做電梯的控制系統,從前幾年我們明顯的就感到新的動能不足,所以加大了企業轉型發展的力度。

上海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為了讓科研成果加快“從紙變成錢”,今年上海出臺地方條例,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服務。十九大閉幕十天后,上海又發佈了進一步推動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實施意見。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馬興發:在創新過程中,有很多不適應現代創新的要求,有很多瓶頸和障礙需要我們突破和解題,讓更多創新的主體迸發出它們的活力。

進入新時代,科技創新大有可為。位於上海的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是我國衛星技術創新研究的先鋒隊。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重大科技成果“悟空”“墨子”就出自這裡。小衛星以小見長,技術含量高,創新空間大。

暗物質衛星總指揮、量子衛星總設計師朱振才:我們建立(中科院)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的一個初衷就是進行技術和體制機制上的創新,怎麼走過來的?簡單地概括一句話,就是走進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來做一件新奇的事,本身來講這個任務的目標選擇就是新的。

科研人員平均年齡只有31歲的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近期還將有五顆衛星升空。從材料、器件到部件的全方位創新,推動了我國製造産業鏈條升級轉化。

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院長于英傑: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中國已經進入新時代,強國的標準我個人認為就是要領跑。到目前為止,我們小衛星研究院發射的所有的衛星全部都是開創性的,我們不會走別人走過的路,也不會去追趕別人已經達到的目標,我們就要走自己的路。

走在前列的上海堅持全球視野、國際標準,目前在資訊技術、生命科學和人工智慧等方面形成了一批跨學科、多領域、綜合性的大科學産業,全面提升了上海原始創新能力和搶佔世界科技創新發展先機的戰略能力。進入新時代,創新驅動發展給上海帶來的強勁動力正在顯現。

  【本台短評】堅持創新驅動戰略中國發展大有可為

上海一直都是觀察中國改革力度和開放程度的重要的窗口,這樣的一個地位源於上海“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的進取精神,也源於上海始終把體制機制改革作為做好發展這篇大文章的關鍵。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也正是要通過改革機制促進創新,為創新主體營造更好的氛圍。順著這個思路堅定地走下去,把十九大精神落到實處,上海的成績單會更加亮眼,中國創新引領發展也必將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