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開欄的話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宣示,是對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也是對各地各部門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的明確要求。為了更好推動和引導各地區各部門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黨的十九大確定的各項任務上來,從今天起,本報推出《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專欄和專版報道,聚焦各地區各部門用黨的十九大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成效,展示十九大精神進企業、農村、機關、校園、社區、軍營、網站的生動實踐,刊播一批有深度、有分量、帶泥土、沾露珠、冒熱氣的報道和新媒體産品。
1921年7月,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舉行,由此開啟了共産黨人開天闢地的偉大征程。近日,本報記者走進上海,感受這裡朝氣勃發的新氣象,奮楫爭先的新作為。
上海興業路76號——青磚嵌紅磚的外墻,中共一大會址大門銅環熠熠生輝。川流不息的人群來到這裡,銘記建黨歷史,汲取精神動力。
與一大會址相隔不過百米,位於黃浦區湖濱路企業天地19樓的樓宇黨群服務站,來自周邊各企業的黨員正在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討論如何將企業發展和社區建設更緊密結合,增強樓宇黨建凝聚力。繁華的都市景觀、誠懇的青春面龐,和莊重肅穆的石庫門形成充滿張力的映襯。
此刻,林衛慈是其中專注聆聽的一員。擔任一家民營高新技術企業董事長的他,有一份令他更珍視的職責——黃浦區淮海中路街道新經濟(聯合)黨委書記。他説,工作生活在黨的誕生地,在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更加感到責任在肩。“這裡高樓林立,企業集中,但一家企業只有1至2名黨員是樓宇企業普遍存在的現實,迫切需要通過一個聯合黨組織把零散的黨員凝聚在一起。將支部建在樓宇,在非公企業建立基層黨組織,就等於為黨員找到了‘娘家’。如今,淮海中路街道新經濟黨委已從15年前的20名黨員發展到587名黨員、19個黨支部。”
夯實基層黨建,讓紅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脈
淮海中路街道新經濟黨委的發展變化,折射出上海近年來不斷夯實基層黨建,探索具有超大城市特點基層黨建工作新路的努力。林衛慈介紹,眼下,他所在的新經濟黨委帶領黨員圍繞“新時代、新經濟、新活力”的主題,開展“健心、健智、健體”活動,大家都以“黨的誕生地的黨員為榮”,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富有特色和活力的黨建項目吸引了一大批樓宇和社區裏的中青年“粉絲”。
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在基層。上海是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是一座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記者在採訪中感受到,面對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上海著力加強基層黨建、夯實基層基礎,讓紅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脈,努力在全面從嚴治黨上有新作為。上海深知,城市基層黨建從來都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斷適應新形勢、新變化,解決新問題,方能切實做到組織有活力、黨員起作用、群眾得實惠。
跨國公司高度集聚、“四新”經濟快速發展——近2000棟商務樓宇、200多個産業園區、400多座商圈市場,近2000家網際網路企業,這是上海經濟發展最活躍的領域,它們在豐富拓展城市內涵外延的同時,也給黨建工作提出了新課題。
上海給出破解之道——將“支部建在樓上”,做到人在哪、黨員在哪、黨的建設就推進到哪。靜安區,上海中心城區之一,商務樓宇林立,商貿服務業發達。從2002年靜安區中華企業大廈成立上海第一個商務樓宇黨員服務點開始,十多年來,“支部建在樓上”的做法早已深入人心。曾經照亮一棟樓的黨建“明燈”,點亮了更多的樓宇、商務區、園區,甚至沿街店舖。
同時,以區域化黨建工作機制為平臺,街道居民區、駐區單位與“兩新”組織凝聚互聯,大大小小的組織網路日漸緻密。“星羅棋佈,星星之火”,可以説是上海基層黨建的真實寫照。“身邊的黨建”層層蓄能,滋養城區的每一處角落。
近年來,隨著上海承接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一系列國家戰略,一大批市場主體在此活躍。自貿區依託國際貿易、航運物流、加工製造、科研服務、金融等行業建立樞紐型行業黨總支,幫助解決行業內呼籲強烈的突出問題,推動70多個政府部門和2000多家國企黨組織與非公企業黨組織結對共建,以大帶小、以老帶新,使新成立的黨組織有了依靠和資源。
在上海社科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室主任陳祥勤看來,非公企業基層黨建就像是黨植根于基層社會的“神經末梢”或“毛細血管”,對於穩固黨的執政基礎具有重大意義。而黨建工作與企業文化“雙推進”,更可形成黨建與發展互相促進的良性迴圈。
寓引領于服務,講好新時代的紅色故事
讓紅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脈,是上海的責任和使命。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精神,是歷史賜予上海的寶貴財富,也是開拓未來的豐富資源和不竭動力。上海充分用好紅色資源,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激勵黨員幹部用富有時代感的方式講好新時代的“紅色故事”,爭當基層黨建排頭兵。
靜安區老成都北路7弄30號,是中共二大召開地,第一部黨章就誕生於此。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充分挖掘這一核心資源優勢,開設國內首個以黨章歷程為主題的獨立展廳。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以來,這裡迎來新一輪參觀學習高峰。
位於虹口區四川北路公園內的中共四大紀念館,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又一生動課堂。1925年1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四大,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無産階級領導權和工農聯盟問題,提出加強黨的組織、執行使黨群眾化的組織路線,影響至深至遠。
在上海,平凡而喧囂的街頭巷尾遍佈紅色記憶,革命遺址遺跡就有650余處,成為這座城市最為珍貴的精神財富。過去一年間,上海著力推進“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讓“紅色DNA”更加觸動人心、觸手可及。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日益深入這座城市的肌理,為新時代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注入活力。
在楊浦區長陽創谷,老廠房變身創業園區,園區裏的黨建服務站也將工業遺存色彩和高科技含量完美結合。物聯網技術在此被深度挖掘,一個不起眼的小器件都可能是一個智慧硬體。新黨員在這個智慧空間入黨宣誓是一種別樣的體驗。當黨員舉起右手,黨旗就會自動徐徐展開,大螢幕會在一瞬間變成攝像鏡頭,自動記錄下宣誓過程。
在創業園區做黨建服務,難在發動年輕人。“早上我總比你早上班一小時,噓寒問暖請叫我暖男”“中午我總比你少休息一小時,琴棋書畫等你來點讚”“晚上我總比你晚下班一小時,各種精彩等你來看看”是長陽創谷黨建服務站的理念。面對年輕一代的創新創業者,黨建服務站從他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寓引領于服務中,通過年輕人喜愛的線上線下活動,將黨建工作融入創新創業生態圈。
“黨建是一種橋梁和紐帶,圍繞百姓需求,發揮它的統籌和協調功能,把區域資源組織起來,解決百姓的實際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我認為,這才是基層黨建的最終落腳點。”浦東新區惠南鎮黨委書記潘秀紅説。在浦東新區惠南鎮,黨建工作與“家門口”服務體系的深入推進相結合,通過黨建聯席會這一平臺,把鎮域內各類主體的優勢資源充分整合,形成資源、需求、服務“三張清單”,打造惠民醫盟、惠民學盟、惠民商盟、惠民藝盟等特色項目,在做細做實服務中凝聚和引領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