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賦予歷史文物新生命 擦亮中國的“金色名片”

“太震撼了!有了這些活的博物館,就不要去博物館了。”看到國家文物局的這些展示,前來參觀的一位民眾不住的發出這樣的感嘆,他希望這些好的文創産品能夠更多的走進老百姓生活。

在第四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現場,國家文物局的展示的莫高窟圖景。未來網記者 楊佩穎攝。

文物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實物見證,被稱為打開歷史大門的鑰匙,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和國家的“金色名片”。網際網路讓文物活起來成為可能。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加強合理利用就是保護好、傳承好文物的有效途徑。

周航易介紹,“目前,很多重點保護的洞窟已經進不去了,因為外面的環境及人工活動會對洞窟的環境改變很大,利用技術將它們還原後,能更好的保護這些文物。這些文化元素收集後有利於接下來的研究和産業化開發。”

未來網記者注意到,這是國家文物局第一次出現在網際網路大會博覽會,國家文物局擔負著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任。

2016年,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五部委聯合發佈了《“網際網路+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支援各方力量利用文物資源開發文化創意産品,推動了網際網路+文物教育,網際網路+文物旅遊,網際網路+文物動漫遊戲,網際網路+文物文創、網際網路+文物素材創新等系列創新工程,將網際網路平臺和文物資源的利用結合起來,溝通現代與過去,激活了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成為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全新手段。

據王勇超介紹,目前全國有200家左右的企業參與歷史文物的數字保護工作。

如今,數字敦煌、公眾考古等博物館文創産品的開發成果惠及民眾,走進學校,網際網路+文物教育成為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

“網際網路讓文化行業的服務形態更加多樣化。”參與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的王勇超對網際網路推動歷史文化遺産的“復活”深有感觸,他認為,要推進文物進學校,進入大眾視野,需要更快的推進與網際網路的方式融合,既要有行政手段的支援同時還要考慮的市場培育,要讓文物“活”起來,最關鍵的是要打通上下游,形成完整的産業鏈條。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