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如果説創新驅動是實現“雙中高”的新引擎,那麼人才就是根植創新的基礎和核心要素。創新驅動,本質上仍是人才驅動,加快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大軍,全面提升勞動者專業素質,已經成為迫切需要。

需求攀升,技能勞動力成“香餑餑”

2017年10月21日上午,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參加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的選手載譽歸來。在52名中國年輕工匠的奮力拼搏下,我國在本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奪得15枚金牌、7枚銀牌、8枚銅牌和12個優勝獎,實現金牌數和獎牌總數雙第一,創造歷史最好成績。

在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中國代表團團長張立新看來,取得這樣的成績與我國近年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製造業、服務業的發展相對應、相同步,也是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大力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培養的結果。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工業大國變為工業強國,一支擁有現代科技知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工隊伍已經必不可少。而這一判斷,已經在勞動力市場上得到驗證。

“經過努力,近年來我國技能人才數量有了大幅度提升,結構出現改善。但是,我國技能勞動者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人才短缺的現象還很突出,特別是隨著現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對技能人才的素質結構不斷提出新要求,技能型工人數量短缺和素質結構問題會更加突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湯濤説。

堅持與創新:每個人都應有工匠精神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寫入當年《政府工作報告》,並成為社會關注的熱詞。今年,這一詞彙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被提及。

為何反覆強調工匠精神?“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是以‘雙引擎’助力‘雙中高’的必然要求。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並使其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價值導向和時代精神,對於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張立新説。

然而,精益求精、注重細節,這可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要實實在在地落實到行動上,一點一滴、日積月累。

33年前,年僅16歲的耿家華的職業生涯,是從一塊巴掌大的廢鐵料和一把舊銼刀開始的。半個月間,耿家華的手數次磨破,終於把廢料銼得只剩下指甲蓋兒般大小,然而當他高興地拿給師傅看時,師傅卻隨手把它扔進了廢料箱,轉而給了他一塊更大的廢鐵料。進廠的第一年,耿家華“銼”掉了一塊塊廢料,也“磨”出來一門門基本功,成就了現在的高級技師耿家華。

作為新時代的工匠,僅有“十年磨一劍”專攻一個産品的毅力還不夠,還要有不斷創新適應新時代的技能需求。

走在雲南白藥集團的生産車間,流水線上基本全部是機器作業,只有很少工人在操作。表面看起來對技工數量的需求似乎減少了,但對技能的要求卻提升了。

集團工程資訊中心技能大師範志偉給記者舉了個例子:國外進口的膠囊生産線是承載雲南白藥主産品生産最重要的生産線之一。然而,按照國外製造商或代理商要求,進口設備只能使用他們提供的進口配件,不但價格居高不下,而且採購週期長。

進口設備配件國産化迫在眉睫,也給技工提出了新的要求。經過不懈學習和鑽研,范志偉帶領集團的技工終於取得了突破。“比如在制藥中經常用到的點式網紋板,過去我們長期從德國進口,現在我們自己的産品不但超越了進口材質,極大地提升了生産效率,成本也大幅度降低。”范志偉説。

面向未來,技工教育迎黃金時代

2016年發佈的《中國勞動力市場技能缺口研究》報告顯示,在全球化和資訊化過程中,中國正處於從産業鏈低端的“世界工廠”向高附加值産品生産過渡的階段。這意味著,高技能勞動力供求缺口將日益擴大。

培養高技能人才,解決人才結構性矛盾最有效的舉措是廣泛開展職業培訓。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創業帶動就業。隨著産業轉型,製造業走向高端,技工教育和培訓工作也面臨新環境、新挑戰。

“技工短缺現象對職業培訓工作帶來的挑戰主要有:一方面,技工培養能力和品質有待提升。職業培訓總體規模需要擴大,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需要提升,面向新興産業的培訓能力不足,技師培養力度需要加大。另一方面,需進一步完善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相關政策制度。技能人才仍面臨著職業發展通道不暢、經濟待遇偏低、社會地位不高、激勵機制不足等問題。這些困難問題需要不斷改革創新,多方施策,協同發力,努力破解。”湯濤説。

可喜的是,許多高校已經在先行先試,尋找轉型之路。其中最大的轉變是學校開始面向市場辦學,與國家和企業的需求相對接。一些企業在招聘時發現,企業內部剛剛出現的新技術、新工種,居然可以在技工院校裏找到對應的專業設置。

隨著高技能人才從季節性短缺變為常年性緊缺,技工院校招生也從趨冷轉向溫熱狀態。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末,全國共有技工院校2545所,在校學生322萬,2016年末全國技工院校減至2526所,在校學生增至323萬人。這也是自2013年來,我國技工院校在校學生首次不降反升。

“市場決定待遇,待遇決定地位。相信市場和待遇的決定力量,加之政府推動和社會觀念的逐步轉變,技術工人一定會成為多數人嚮往的職業。”張立新説。(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韓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