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正在《酉陽農村供銷新模式》展臺觀展。本版圖片均由記者謝智強攝

——“腹地智慧”設計教育學術研討會及精準扶貧案例展在川美舉行  

要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設計學能做什麼?11月25日,“‘腹地智慧’——2017全國設計教育學術研討會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設計教育專業委員會年會”論壇在四川美術學院舉行。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騰訊公司等多所高校和企業的專家,就設計如何介入精準扶貧、如何探索特色設計教育等展開了論述和思考。

與此同時,四川美術學院羅中立美術館還舉辦了“設計介入精準扶貧案例展”。

“比淘寶多一公里”的商業模式

一輛農用風車上面,挂滿斗笠、蓑衣、鋤頭等農具,背景是十幾幅村民笑呵呵的照片,每張照片的旁邊,是裝著筍子、馬鈴薯等農産品的玻璃盒子……這是重慶日報記者在展覽現場看見的“酉陽農村供銷新模式”案例展覽。

“酉陽農村供銷新模式”由川美設計工業係打造,其最先源於該係一位畢業生在酉陽進行農産品的收購、加工和銷售,後來成為該係精準扶貧設計的實踐項目。

“團隊在深入酉陽調研後發現,導致酉陽貧困的不單是經濟基礎、地理位置等因素。”設計工業系主任蔣金辰告訴重慶日報記者,酉陽有天麻、花生、土雞蛋等多種農副産品,但由於山區交通不便,以及農戶生産分散、産量小等特點,因此必須運用設計思維以及多學科的知識解決相關問題。

建立3000個配送點、設計出有地理品牌的包裝、用智慧物流網打造線上平臺、以貧困農戶借貸入股的方式探索新的分紅模式……“酉陽農村供銷新模式”催生出“比淘寶多一公里”的商業模式。“我們比淘寶更深入山區腹地。”蔣金辰説,5年的實際運作表明,“酉陽農村供銷新模式”不僅幫助當地解決了經濟發展問題,同時也顯現出設計和文化塑造的獨特魅力。

用“穿越”手法做出獨一無二的瓷器

如果用明代的碎瓷片,和現在景德鎮的一些碎瓷片,拼接做成一件器皿,你是不是有穿越的感覺?四川美術學院“傳統手工藝新生”案例之一的“鋦瓷造物”就是一件這樣的作品。

“鋦瓷是一種技藝,原本用於陶瓷産品的修復。但我們覺得,鋦瓷不應只用作修復,還可用於創作。”川美設計學院教授王立端介紹,這個系列作品運用鋦瓷技藝,將各地蒐集來的、甚至不同朝代的碎瓷片做成全新的、獨一無二的果盤、煙灰缸等,不僅有視覺上的衝擊力,也有獨一無二的文化和美學意義。

除了“鋦瓷造物”,重慶日報記者在現場看見,“傳統手工藝新生”還包含用稻草、糯米粉和中國漆製作成的器皿“草草成器”;以及用廢舊的銅皮和竹枝,加上漆器技法製作成的燈罩;還有用草編製作的“不插電的家庭保溫器皿”……

“這些作品都是用廢舊物品製作的,重在傳遞一種綠色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王立端説,目前團隊已創作了300多件作品,曾赴法國、義大利等國家進行展出,廣受好評。“比如草編物品等作品,農戶在家裏就可以生産。”

“跨界”羌繡助傳統非遺再生

羌繡是羌族婦女一種獨具特色的傳統刺繡工藝。其運用盤花、刺繡、挑花等多種技法,繪製出多彩的花卉或動物圖案,具有濃烈的裝飾美感。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由上海金橄欖文化發展中心發起的“稀捍行動”致力於創新公益模式,探索市場化道路,以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重慶日報記者在現場看見,“稀捍行動”裏的羌繡項目,將絢麗多彩的羌繡圖案運用到帆布袋、手機殼、頸枕、圍巾等物品中,打造衍生産業鏈。不僅為羌族婦女提供了全新的就業機會,也有利於促進羌繡的傳承。

湖南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帶來的“新通道設計與社會創新項目”案例,以湖南隆回縣兩個少數民族鄉村的民族手工藝為重點研究對象,先後組織300多人深入社區,與當地人合作完成了大量的文化産品開發、影像設計、原生態音樂、App與電商平臺孵化等不同形式的設計與創新,分享和傳播不同地域的文化,挖掘地方資源的産業價值。

“這些案例可有效增強貧困人群自我造血功能,建立可持續的協作式社會創新體系。”論壇開幕式上,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扶貧必扶智,聚焦設計如何介入精準扶貧,不僅可拓展當代中國設計視域,還可構建中國特色設計教育,為精準扶貧貢獻“腹地智慧”。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