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第七屆航太技術創新國際會議在上海召開。據新華社報道,國家航太局探月與航太工程中心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我國正在開展月球科研站的論證,未來開展以機器人為主的科學研究和技術試驗。

嫦娥四號明年發射將抵“月球背面”

國家航太局探月與航太工程中心相關負責人説,我國探月工程正在逐步推進,預計2018年發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計劃將抵達人類探測器未曾觸及的“月球背面”,載荷也比嫦娥三號有更大的擴展。

據國家航太局此前公開的消息,嫦娥四號將實施世界上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巡視探測。同時,我國會在日地拉格朗日L2點發射一顆中繼衛星,作為中繼通信數據傳輸所用,為月球乃至深空探測提供服務和支援。

月球科研站將“自主運作、無人值守”

據國家航太局探月與航太工程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國正在開展月球科研站的論證,我國的月球科研站將是能源長期供給、自主運作、無人值守的月面基礎設施。

嫦娥五號將採集月壤返回地球

按原計劃,嫦娥五號將於2017年底,由我國目前推力最大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進行發射。然而,今年7月長征五號遙二火箭發射遭遇失利,目前失利原因正在調查中,嫦娥五號發射計劃也因此推遲。

上述負責人此次表示,嫦娥五號項目正在推進,計劃將帶回月球的樣本。嫦娥五號任務有望實現我國開展航太活動以來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嫦娥五號任務將完成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之後,我國探月工程將如何繼續呢?

去年年底,國家航太局副局長吳艷華在《2016中國的航太》白皮書發佈會上介紹,我國將啟動實施探月工程四期,在未來五年、十年開展兩次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月球南北極的探測。關於載人登月,吳艷華表示,還需深入研究論證其科學目標和技術途徑,進行多方案的比較,正在進行方案的深化論證階段。

解讀

“月球科研站可成向遠深空出發的跳板”

航太專家龐之浩告訴新京報記者,月球探測分為探月、登月、駐月三種方式,其中駐月可以採取無人科研基地和有人月球基地兩種形式。“之所以要建立科研站,是因為有些工作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産出成果。依託科研站,可以進行更長時間的工作,開展科學研究、能源開發等任務。”

龐之浩表示,月球沒有大氣層阻隔、震動小,是天文探測的理想環境,在月球進行科學研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建立月球科研站,不僅可以更好地研究月球本身,還能以月球為基地,對地球和深空開展探測,成為向遠深空出發的跳板,並且為載人月球基地做準備。

目前,歐空局也在全球推廣“月球村”計劃,設想通過3D列印技術、利用就地取材,在月球建設可供人類工作和居住的基地。龐之浩介紹,美國的火星探測路線圖也計劃改道月球,在月球建立空間站,作為“深空門戶”。

中國月球科研站正處在論證階段,時間表尚未公佈。龐之浩認為,科研站工程複雜、規模較大,尚有很多技術問題亟待解決。“除了運載火箭能力,還要考慮月球惡劣的環境,包括月塵、溫差、長月夜對航太器的影響。”此外,科研站的選址也需詳細論證,“要找一個比較平坦、有科學價值的地方”。

“如果我國建成月球科研站,對於我國航太事業後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如果在月球發現了水或冰,不僅可以供航太員使用,還能分解成氫和氧,用作深空探測器的燃料。”龐之浩説,科研工作者需要綜合考慮科研站的科學效益、技術效益以及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