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敏代表:群眾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俞海萍 張國聖

楊春敏一邊往社區走,一邊和人打招呼,走到社區議事亭時,聚在她身邊的人越來越多。

“我們這個社區能出一個黨的十九大代表,我們都很高興。”織著毛衣的社區居民陳治明説,“有一次宣講來了兩三百人呢,我已經聽她講了3場了,很好很實在。”

楊春敏是重慶市沙坪壩區石井坡街道團結壩社區黨委書記。團結壩社區是一個老舊社區,居民多是原重慶特殊鋼廠的員工,十幾年前重慶特殊鋼廠破産後,這裡一度成為“問題社區”。曾經有位領導來社區調研,被一盆從樓上潑下的水澆成了“落湯雞”,團結壩從此更加讓人“頭疼”,自怨自艾的消極情緒在社區蔓延開來。

石井坡街道黨工委找到了在市場大潮中乾得風生水起的楊春敏。

“面對人心支離破碎的團結壩,我作為一名黨員必須站出來,在困難面前有所作為。”共産黨員的初心召喚著楊春敏,她回到團結壩社區當起了為困難家庭辦理最低生活保障的辦事員。

“只要是群眾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天大的事。”楊春敏始終如一的堅持得到了廣泛好評,她被社區居民推選為居委會主任,被上級黨委任命為社區黨委書記。

黨中央高度重視加強基層黨建和群眾對發展成果的“獲得感”,這給楊春敏在團結壩社區開展工作營造了良好氛圍。她和社區幹部“擼起袖子加油幹”:夏天,他們頂著40多度的高溫清理社區的衛生死角;冬天,他們用鏟子沾著水一點點鏟去路面的苔蘚。在沙坪壩區和石井坡街道的支援下,幾十年的老房子被粉刷一新,老舊管道得到更換,泥土路變成了青石板和水泥地,墻壁上繪製了“老舊印記”“往日時光”“火紅年代”等壁畫,街道又投資建起圍墻、大門、花壇和活動中心,將一棟棟單體樓變成“組合式小區”……社區居民從點滴的變化中看到了希望,疑慮漸漸消散。

社區黨委的帶頭表率作用感染了所有黨員和群眾。老黨員王朝吉曾經因企業破産一度連交黨費都有情緒,現在卻成了社區工作最積極的支援者之一。

“黨中央強調從嚴治黨,加強基層黨建,在我們團結壩社區,就能看到這樣的效果。”王朝吉説。

散開的人心重新聚攏了,楊春敏因勢利導把社區每50戶劃分為一個網格,由居民選出信得過的黨小組長和居民小組長,給每戶居民送去“明白卡”。居民有什麼意見建議,可以直接向黨小組長和居民小組長反映,設區各處現在是“群眾有事有人管”了。

社區還發動大家輪流值日,“我為大家護一天,大家為我護兩年”,增強社區歸屬感。曾經問題成堆的團結壩社區,一躍成為沙坪壩5個最美社區之一。

“楊春敏宣講十九大報告,我們都愛聽,過去總覺得中央開大會跟我們老百姓沒什麼關係,聽了宣講後才明白,十九大報告的內容與我們息息相關。比如按照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要求,石井坡街道就規劃了兩個社區公園,每個2000多平方米。這要在以前,這麼寶貝的地方可能又會拿去建房子。”一直生活在團結壩社區的陳治明向記者介紹説,團結壩社區的居民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也更加熱心地傳遞這種獲得感,社區今年有好幾十人像她一樣參加了為山區留守兒童織毛衣的“冬日針愛”活動。

“基層黨建不是一句空話,它關係到黨的政策能不能落地生根。”楊春敏説,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作為社區黨員幹部,一方面要學習領會各項民生政策,特別是對困難群眾的惠民政策;另一方面要挨家挨戶了解每位群眾的所思所盼,把工作做到他們心坎上。“社區黨組織與群眾聯繫最直接最密切,一定要情係群眾,勇於擔當,為民解憂,為黨分憂。”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