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發 高國橋 攝

18家鐵路局接連更名背後有何深意?

中國鐵路總公司(下稱“鐵總”)公司制改革又邁出了一步。

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查詢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發現,截至11月17日,鐵總旗下的18家鐵路局(公司)已經全部完成工商登記變更。

這輪變更後,各鐵路局名稱全部改為“中國鐵路XX局集團有限公司”。例如,原成都鐵路局、瀋陽鐵路局相繼更名為“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路瀋陽局集團有限公司”。但18家路局集團依然為鐵總的全資控股公司。

中國鐵路路局時代結束,路局集團公司時代開啟。

多元化經營

除了名字的變化,此次工商登記變更過程中,有幾點變化值得關注。

首先,各鐵路局企業性質由原來的“全民所有制企業”變更為“有限責任企業”;

其次,註冊資本也普遍擴大,例如變更後的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由原先42億人民幣,變更為1546.7144億人民幣;

還有一點,各鐵路局經營範圍也均有所擴張,比較惹人眼球的是很多路局增加了物流、金融、旅遊餐飲、廣告經營、房地産開發、農畜産品和煙草製品銷售等業務。

因此,這次變更後的中國鐵路可能就不是你所認識的那個中國鐵路了。事實也正是如此,多元化經營正是中國鐵路進行公司制改革的一大目的。

以房地産開發經營為例,鐵總實際上是國內最大的隱形“地主”,土地儲備持有量遠高於其他房地産開放商。

今年早些時候,鐵總曾公開透漏,其可開發利用的土地分佈在18個鐵路局的31個省、市、自治區,達到3億平方米,超過目前房企土地儲備量最高的中國恒大(2.76億平方米)。

  中新社發 高國橋 攝

雖然坐擁巨量土地儲備,但卻未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鐵總一直處於虧損狀態,2017年一季度,鐵總凈虧損58億人民幣,雖然同比已大幅減少了33.3%。但常年的持續虧損,確實讓鐵總壓力山大。

因此,通過公司制改革,實現多元化經營,讓現有資源優勢發揮應有的價值,是鐵總亟需考慮的問題。

今年8月份,鐵總先後推出20個分佈在北京、深圳、武漢等城市的土地綜合開發項目,涉及面積約3098萬平方米。

這種模式被稱為“以地養鐵”。實際上,利用鐵路企業的土地資産來籌集鐵路建設和發展資金的模式早在2013年國務院就已提出。

2013年8月9日,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加快推進鐵路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到,要加大力度盤活鐵路用地資源,鼓勵土地綜合開發利用,支援鐵路車站及線路用地綜合開發。

《意見》還提出,要推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多方式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為社會資本進入鐵路創造條件;強化企業經營管理,提高資産收益水準等內容。

但實際上,鐵總前兩年改革的進度一直緩慢,今年開始鐵路公司制改革才有明顯加快態勢,進入強力推進階段。

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原因主要是,2017年3月6日至4月5日,中央第六巡視組對鐵總黨組進行了“機動式”巡視,6月10日,在向鐵總黨組反饋“機動式”巡視情況時指出,鐵總“推進中央深化鐵路改革等決策部署不夠有力”,並要求鐵總“推進鐵路系統深化改革,加快政企分開步伐,完善企業化、市場化運作機制”。

與此同時,鐵總也著手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民間資本進入鐵路有了新進展。據媒體報道,鐵總已經分別向阿裏、騰訊、一汽集團、順豐控股等民營資本發出參與混改的邀請。

實際上,在省級及以下支線鐵路、專項鐵路中,混改也有所突破,並取得了亮眼成績。今年9月,杭紹臺高鐵在杭州簽約,這是首條民營資本控股的高鐵,並且以復星集團為首的民營聯合體,持有了51%的股權。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