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表”“點單”相結合,“給農民講習就是要用土話土語”

11月5日11時許,黔西縣洪水鎮附廓社區附廓水庫旁的一處農家院壩裏,洪水鎮黨委書記李民賦為80多位村民專題宣講“生態文明建設”。

“鄉親們,附廓水庫是全縣幾十萬人的‘大水缸’,我們要保護好水源,造福子孫後代。”李民賦結合身邊事説,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於保護生態和環境講了很多。

“咱村史良清老人上世紀種下了這片森林,有了這些樹才有了這一池清水。當年,那麼窮,都種了這麼多樹,今天我們要守護好它,保護好這方水源。”李民賦指著周圍的樹林説。

“書記,我們守住了‘綠水青山’,怎樣才能變成‘金山銀山’?”講習中,一名村民發問。

“問得好,大家想想,要是以前把林子破壞了,只剩下石旮旯,咋能留住土、留住水?這山上種的漆樹,一棵樹每年光割生漆就能賣幾百元。林下種菌,今年收菌子的老闆已付貨款200多萬元了。你説這是不是‘金山銀山’?”李民賦回答完後,村民們都點頭認同。

52歲的村民史開明對記者説:“我們文化不高,幹部們講解時舉身邊例子,十九大報告我們就能理解了,與我們直接有關的就更願意聽了。”

據威寧縣委組織部長王方傑介紹,威寧縣已建立起黨政幹部、科技人員、農民講師三類講習師資庫。其中,黨政幹部類師資庫由黨政領導幹部組成,重點講黨的方針政策、文件精神;科技人員類師資庫由科技人員組成,重點講農村各類實用技術;農民講師類師資庫推選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能吃苦耐勞的農民講師組成,重點結合自身經歷分享實踐經驗。

“講習採取‘功能表式’和‘點單式’相結合的方式。”王方傑説,一方面,縣級講習所送教到府;另一方面,鄉村講習所也可根據需求,從師資庫中選擇各類講師到鄉村開展講習。

“給農民講習就得‘擺龍門陣’,就得用土話土語,他們聽懂了,政策才會入腦入心。”吳儒文説,農民講師團成員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前、中、後集體培訓了15天,“農民講師就是‘翻譯家’,要把中央精神‘翻譯’成老百姓聽得懂的話。”

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大有作為,“要帶領農民、推動農民奔向小康”

連日來,“聽講習去”成了當地群眾的要緊事,“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成了群眾口中“熱詞”,成為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有效平臺。

10月28日以來,貴陽清鎮市整合村流動黨校、道德講堂等資源,成立220多個“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市民講習堂)”。

“今天的大比武有意義!跟其他村的十九大精神演講相比,我發現了自身的不足,回去後要繼續學習,搞好講習所,提高宣講本領。”清鎮市站街鎮高堡村村支書李騰義説。

李騰義説的“大比武”,指的是11月7日站街鎮開展的“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技能大比武”,目的是選拔一批優秀講師到村寨巡講。當天,參賽者採取了演講、小品、相聲、快板、樂器演奏、唱歌等多種形式,受到群眾歡迎。

通過宣講,不少群眾對“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中國”“支援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等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發展方向充滿期待。“黨的十九大為農業、農村、農民發展指明瞭方向,希望國家儘快出臺更具體、更有針對性的政策,幫助我們儘快振興。”威寧縣石門鄉年豐村村民蘇吉運説。

實踐中,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的運作機制也在不斷完善。

“講習所就像‘腦袋’,解決思想問題;‘三級自治’就像‘手腳’,解決實踐問題。”石門鄉年豐村村支書陳大明説,兩者相互配合,大家抱團發展,就能解決農村發展中的許多問題。

周建琨説,接下來,畢節市還將對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新任務進一步深入講習。

貴州省委黨校副校長汪建初認為,革命戰爭年代,農民講習所是偉大的實踐,它發動了農民、培訓了農民、動員了農民;而在今天,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又有了新實踐,它要帶領農民、推動農民奔向小康。

貴州省委表示,將進一步發揮“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新時代市民講習所”的作用,推動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網路。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