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支部連續三屆換屆選舉不成功,每年一次的黨員大會開不起來,集體負債100多萬元,農民每人平均收入不足2000元,多年戴著“黃茅革命老區重點扶貧村”的“紅帽子”……這就是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天王鎮唐陵村十年前的真實寫照。

而如今,這個昔日的“窮山溝”變成了一座遠近聞名的“綠色銀行”,2016年全村苗木銷售40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360萬元,農民每人平均收入3.6萬元。談起村裏的飛速發展,全村黨員幹部和群眾都豎起大拇指點讚:沒有劉樹安就沒有村裏的“大象翻番”,他就是一台強村富民的“紅色發動機”。

  不負黨組織“三顧茅廬”,回鄉重走創業路

年營業額過億元,年收入超過千萬元,正當在南京的公司發展紅紅火火的時候,劉樹安迎來了人生中一次艱難抉擇:2007年,村兩委會換屆選舉時,鎮黨委書記“三顧茅廬”,請他回村競選書記。是繼續留在大城市“掘金”,還是回村當一個“窮方丈”?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真的回到村裏。

唐陵村地處風景如畫的茅山腳下,是典型的丘陵山區,缺水不適合種糧食,卻是種樹的“天堂”。劉樹安借給村裏500萬元,帶領15名黨員幹部建起唐陵苗木市場,發動全村種活了“搖錢樹”,創造神奇的“唐陵模式”。全村除年老體弱黨員外,黨員戶戶有項目、家家有基地,其中資産在千萬以上的就有100人。村民家家有樹,人人有業,共1000多名經紀人,年收入20萬元以上的村民達60%。

創建“黨員交通站”,重鑄扶貧機制

2016年“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句容市委組織部對基層支部推行“先鋒亮績,積分管理”制度。劉樹安創造性地建起實體、網路、志願者三種類型的黨員紅色交通站,形成“黨組織+交通站+黨員”的學習體系,讓每個黨員“應知應會”,激發他們“知行合一”亮實績。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120多名黨員集體承諾,爭取利用3年時間讓36戶貧困戶脫貧奔小康。村民柳孝和的大兒子成婚後,家裏欠下一屁股債,33歲的小兒子“無人問津”。志願者黨員紅色交通站的姜建祥自告奮勇,幫助他在華安彩葉苗木基地找到一份苗木管理員的工作,雖然工資不是很高,但幫助小兒子順利成家,一年後添了小孫子。

引入“數學療法”,重建“制度藩籬”

對照“先鋒亮績,積分管理”中的“五有標準”,劉樹安打鐵先從自身硬,在群眾代表和黨員幹部中反覆徵求意見和建議,在黨委內部統一思想,從四道基本“數學題”做起,四條“紅線”補齊制度建設短板。

建章立制做減法。建立黨務、村務、財務公開機制和監督制度,不經支部集體同意的一律不報銷,“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創新機制做乘法。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示範先鋒作用,建立村社合一黨建模式,18個自然村組長分為9個經濟合作組織,分別由組長任分社長,鼓勵黨員帶頭創業,領民致富,黨組織的凝聚力“乘”倍增長。決策民主做除法。堅持黨內民主,凡是關係全村發展、村民利益的事,一律召開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除”掉黨員群眾心中的疑惑顧慮。黨員教育做加法。嚴格執行“三會一課”制度,不斷豐富黨組織活動內容和形式,黨員參加率達到98%左右。

精準供給群眾需求,重樹發展新“坐標”

“群眾的需求永無滿足,我們的服務也要與時俱進。”劉樹安認為,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既是一種職責,也是一種機遇,只要精準供給,也能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通過司法訴訟、市場回購等辦法,村裏積累了2000畝山林、30畝國有土地、5000平方米的廠房等一億元集體資産,試水活化資産發展現代三産服務業的新嘗試,村裏圍繞綠色産業鏈已成功發展林下養雞、農業觀光旅遊與生態養老三大新産業。目前,一萬平方米的健康養老項目已立項,進入招標程式。

2014年以來,劉樹安先後獲“最美基層幹部”“江蘇省吳仁寶式”村書記、江蘇省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突出貢獻獎等榮譽,他所在的苗木合作社黨支部,2012年獲得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2014年獲得全國農民合作示範社、2015年獲得“全國一村一品”。劉樹安表示,榮譽是組織對個人成績的肯定,更是一種激勵,“十三五”末,唐陵將努力實現銷售60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000萬元、農民每人平均收入1萬美元的既定目標。(祝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