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2016—2020年),是昆明市呈貢區推動新一輪跨越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在重點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攻堅期,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昆明市呈貢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根據《雲南省發展規劃條例》、《昆明市發展規劃條例》和《中共昆明市呈貢區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規劃範圍為呈貢行政轄區範圍461平方公里,規劃重點為呈貢核心區160平方公里。《綱要》主要闡明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十三五”時期指導全區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宏偉藍圖,是政府編制和實施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各類專項規劃、年度計劃以及制定相關政策,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成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現代化新城的行動綱領。以下是未來五年主要任務:

一、建設魅力宜居新區

以國際化視野規劃建設管理城市,優化城市空間佈局,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努力把呈貢建設成為魅力宜居的現代化城市新區。

(一)加強規劃引領

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要求,充分發揮規劃在新區建設管理中的指導和調控作用。根據滇中城市經濟圈發展規劃和昆明城市總體規劃,統籌完善核心區、四個託管區、産業園區等分區規劃和專項規劃,實現新區各項規劃與滇中、市域無縫銜接,以一流的規劃引領新區建設和發展。加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環境保護和生態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之間的銜接。強化城市設計,對城市佈局、功能、形態、色調等進行系統設計,在城市建築中融入時尚元素,體現現代審美取向。加強歷史古跡、名人故居、古樹名木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發揮呈貢山美、水美、花美、景美的獨特優勢,將滇池景觀、河道湖泊、萬畝梨園、城市綠地、城市公園等生態元素融入城市功能,不斷提升新區的內涵和品質。處理好呈貢舊城改造與新區建設的關係,將新區開發與舊城改造統一規劃、系統推進,形成新舊城區相互依託、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完善規劃審批會商機制和公示制度,組織和引導公眾參與規劃管理。強化城市規劃管理體制,切實維護城市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

(二)建設精品城區

堅持適度超前發展,重點完善以綜合交通為主,以市政設施、能源、資訊為支撐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有序推進片區開發建設,著力構建支撐現代化新區建設的平臺。重點實施五大工程:

綜合交通工程。加快鐵路、公路、城市道路、軌道交通等交通網路建設,構建對內高效暢通、對外方便快捷的現代交通體系。鐵路:配合推進雲桂、滬昆、渝昆、成昆、昆玉等鐵路客運專線和火車新南站建設。抓好火車新南站周邊路網、水、電、氣、排水等配套設施建設,服務推進昆明鐵路樞紐工程。公路:協調推進黃馬高速、呈澄高速、324國道提升改造、聯大路立交、大漁片區立交、昆石馬郎立交、黃馬呈貢北立交等一批交通幹道和樞紐建設,到2020年,全區公路里程提高到100公里以上。城市路網:協調推進昆明老城至呈貢新區的快速道路、三鋁公路改造提升、東外環線、古滇路、黃馬高速聯絡線等道路建設,打通昆明火車新南站至陽宗海大道的斷頭路,實現“一核四區”內外交通融合貫通、高效轉換。到2020年,每人平均道路面積達到18平方米。公共交通:堅持公交優先,配合推進軌道交通4號線、1號線支線、晉寧線一期工程等項目建設,調整增加現有公交網路,增加公交停車場站,確保呈貢新區城市交通綜合體系與市域交通體系全面銜接,實現新區內外交通高效轉換。樞紐場站:結合鐵路、公路、軌道交通和城市道路建設,配套建設客運和城市公交樞紐,構建高效合理的換乘和轉運體系。

市政設施工程。做好市政設施與城市建設的配套銜接,構建科學合理、安全可靠的市政設施體系。供水系統:配合做好滇中引水工程呈貢段建設工作。2020年城鎮日供水能力達到16.4萬立方米。排水系統:加快排水系統建設和管網日常清淤除障工作,鼓勵中水回用,推進雨污分流體制,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100%。垃圾處理系統:完善垃圾收集清運系統工程,推進垃圾分類收集,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城市照明系統:逐步實現城市道路照明設施建設與道路建設、改造同步實施,確保新建道路主、次幹路路燈安裝率達100%,支路及一般道路路燈安裝率達98%。完善城市照明智慧化和精細化管理,實現路燈電腦遠端自動監控系統覆蓋率達95%,亮燈率達98%的目標。城市防洪體系:結合河道、溝渠治理,加快實施防洪達標工程,整治淹水點,提高城市防洪能力。防災減災體系:加強和改善消防、氣象、人防、地質災害等防災減災設施,整體提高城市防災減災能力,維護城市安全運作。

能源工程。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能源保障水準。加快尖峰山風力發電場建設,推進110KV萬溪衝變電站、烏龍變電站建設,增強供電能力。加快天然氣置換,城區居民燃氣氣化率達到60%以上。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規劃建設電動汽車充電樁1000 個。

資訊工程。將資訊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大力推進通信網路擴容升級和能力優化,提升網際網路傳輸網路容量和承載能力。推進通信網、廣電網和網際網路“三網”融合發展,加快全區光纖到戶建設,提升“最後一公里”接入能力,加快建成“全光網新區”,家庭光纖入戶平均接入寬頻達到200Mbps,企事業單位用戶寬頻網路平均接入寬頻超過200Mbps。加快推進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和省資訊中心在呈貢資訊産業園建設大型數據中心。大力發展下一代網際網路,建成高速寬頻公眾資訊傳輸網路,實現公共免費WiFi全覆蓋。

片區開發工程。堅持分區規劃、連片打造,加快片區開發,打造現代化、生態化的居住區、商貿區和城市綜合體。協調推進新城建設與老縣城改造,注重保護城鎮特色傳統風貌,實現“新老結合、功能互補”。加強城市景觀、建築色調、綠地空間、夜景亮化的整體性規劃調控,形成和諧有序的城市外部景觀。提升重點地區、重要地段城市設計,打造具有歷史底蘊、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的標誌性建築,構建城市標識系統。建設海綿城市,促進水資源綜合利用。推進城市地下空間開發,提高地下空間的利用率。做好存量挖掘,有序進行城鎮閒置用地再開發,提高單位建設用地産出效率。

(三)提升城市管理水準

建立高效、精細、協調、便民的城市建管分離的長效機制,下移城市管理重心,健全以區級為管理主體,街道為基礎的城市建設管理體制,形成科學完備的城市建設管理體系。完善城市管理系統運作流程,加快標準化建設,規範優化職能部門業務流程,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水準。建設數字化資訊平臺,實現對城市基礎設施、市容環境衛生、市政道路維護、城區綠化養護、市容秩序和城管執法等進行動態管理,促進城市管理水準全面提升。堅持管理與服務並重,提高執法部門的依法行政水準和文明執法意識,體現人性化執法理念,規範綜合行政執法行為。建立市場化的基礎設施管養機制,將市政設施維護、園林綠化養護、環境衛生作業等逐步推向市場,實現管養分離。強化監管機制,採取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城市管理過程進行監督、評價與考核,形成各方參與的立體監督體系,促進城市管理高效、透明。在成熟的建成小區和新建小區成立社區居委會,加強小區管理。

(四)打造城鄉一體樣板區

打破傳統産城分離發展模式,促進産業發展與城市功能融合、人口與産業集聚相協調,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樹立功能複合理念,加快以産興城、以城聚産、産城聯動,提升就業創業水準,改善居住條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建設功能完備、設施現代、環境優美、出行方便、充滿活力的産城融合示範和城鄉一體樣板區。

推動“一核四區”融合發展。按照多規合一的要求,統籌“一核四區”經濟社會、土地利用和城鄉建設規劃,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在加快推進連接區域內外交通體系建設的同時,著力改善核心區與四個託管區之間的基礎設施連接,打通“一核四區”之間斷頭路,改善各片區對外交通狀況,加強內部交通聯繫,構建區域聯通、快速便捷的綜合交通體系。統籌規劃配置各類公共服務資源,完善各片區的生産和生活服務設施配套,合理佈局教育、醫療、文化、旅遊、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居住、商業、娛樂、休閒等設施,提升宜居水準,實現各個片區由分散發展到産業集群與城市建設同步推進、良性互動。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升人居環境為重點,全面推進萬溪衝、劉家營、趙家山、段家營等涉農社區的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涉農社區路網及水、電、氣、電信等市政配套設施規劃和建設,實施污水治理、低水壓改造項目。完成關山小(1)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馬鞍山小(2)型水庫加固擴建工程。繼續推進農村路面硬化工作,完成農村道路硬化 100公里。實施以“改路、改房、改水、改廁、改灶、改圈,治理臟、亂、差”為主要內容的整治工程,加快住房改造建設,實施示範村農房新建、舊房改造和村容村貌整治,積極發展太陽能、農村沼氣等清潔能源,推進農村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新型社區建設進程,完成 11個失地農民新型社區建設。

二、建設産業聚集新區

抓住省、市跨越發展的機遇,著眼于城市發展空間戰略調整和功能優化配置,瞄準高端産業和産業高端,圍繞産業集聚、人才集中、資源集約和功能整合,著力壯大産業規模、提升産業發展勢能,提升服務環境,提升區域輻射力和經濟帶動力,打造新型産業聚集區。加快推進産業轉型,構建現代産業體系。到2020年,工業增加值達到140億元,年均增長11.5%;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45億元,年均增長13%。三次産業結構調整為1.7:48.3:50。

(一)優化産業發展佈局

優化産業佈局,努力構建以核心區為中心,以高新區、經開區、度假區、陽宗海風景名勝區託管區域為依託的“一核四區”産業發展格局。

呈貢核心區。以泛亞鐵路、火車新南站、軌道交通等項目建設為契機,以五大産業園區、兩大特色片區為支撐,重點發展資訊、生物醫藥、康體、花卉、金融、文化傳媒、商貿、房地産及林果蔬菜等産業,打造服務全省、面向西南、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資訊服務中心、科教文化中心、醫療醫藥康體産業中心和國際花卉交易中心。

馬金舖片區。重點發展生物醫藥、軟體及資訊服務、電子商務、新材料及先進裝備製造産業,培育新能源、科技與環保、研發設計、科技金融等新興産業,做大做強國家生物産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軟體産業基地、國家稀貴金屬新材料産業化示範基地、國家科技與文化融合示範基地、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

洛羊片區。重點發展光電子、金融電子及服務,網際網路+裝備製造。加快推進國際陸港建設,吸引集裝箱倉儲、運輸、國際貨運代理、金融、保險、電子商務等現代物流與服務企業進入園區,建立西南地區國際化物流與電子商務核心區。建設現代國際綜合物流中心,形成面向南亞東南亞的物流公共資訊平臺,打造金融電子及服務和紅外微光電子産業化基地。

大漁片區。重點發展“網際網路+”旅遊及資訊産業相關的會展、人才培訓等現代服務業,推動電子商務應用與旅遊業、會展業融合創新,打造智慧旅遊和資訊産業人才實訓基地。引進高端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創意産業項目落戶片區,創新旅遊業態,提升旅遊品質,推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打造國際一流、生態標準的綜合性旅遊産業園區和休閒度假旅遊勝地。

七甸片區。重點發展綠色食品加工、生物醫藥、新型材料、現代物流等産業,打造一批産業鏈條長、支撐作用大、輻射帶動強的優勢産業集群,實現主導産業高端化、新興産業規模化、傳統産業品牌化。

(二)加快核心區産業發展

核心區重點發展資訊産業、生物醫藥康體産業、現代商貿業、房地産業、科技服務業、金融業、文化創意産業、旅遊業和現代都市農業。引導和支援昆明呈貢資訊産業園、鬥南國際花卉産業園、昆明呈貢金融産業園、三台山文化旅遊産業園、昆明醫療醫藥康體産業園五大産業園區和萬溪生態旅遊、新南站商貿圈兩大特色片區錯位發展、差別競爭、特色取勝,促進産業聚集,培育産業集群。

資訊産業:以昆明呈貢資訊産業園區為核心,以雲南政務資訊中心、省移動資訊技術中心、浪潮昆明雲計算産業園(一期)、“雲上雲”雙創基地等重大項目為抓手,重點發展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高端軟體製造、北斗導航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及國際通信業務,打造輻射南亞東南亞區域性國際資訊服務中心、國家資訊産業示範基地和雲南“雲上雲”資訊産業發展核心區。

生物醫藥康體産業:以昆明醫療醫藥康體産業園區為載體,做大做強雲南白藥核心業務板塊,建設好寶相科學園,拓展養生會所、健康管理及服務、休閒度假、高端特色專科診療、健康産品製造等領域,形成醫藥康體産業鏈。依託雲大醫院、昆明市中醫院等醫療機構,利用良好的自然氣候條件,將醫療護理、健康管理、康體保健、休閒養生、旅遊觀光相結合,引進國際國內知名企業進行項目合作,打造中國特色國際化醫療旅遊片區。與高新區形成聯動,加快片區生物醫藥康體産業發展。

現代商貿業:以新南站商貿片區為重點,推進新城中央商務區,大學城、老城區、烏龍片區商圈建設,完善商業設施,構築匯集商務、購物、旅遊、住宿、餐飲、休閒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集中商務活動區。以龍頭商貿企業和高端品牌為引領,以多業態集聚為發展主導,積極引進國際品牌,大力發展精品百貨、國際品牌旗艦店、專賣店,提升商貿業國際化、時尚化、規模化水準,打造業態先進、規模領先、購物環境舒適的國際時尚精品商業中心。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建設B2B、B2C、O2O電子商務及C2C電子商務平臺,提升傳統生活服務業,打造智慧化購物中心。構建立足昆明、服務全省、面向西部、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商貿中心。

房地産業:科學合理確定房地産開發建設規模、結構與方式,嚴格房地産企業準入資格審核,加快配套生活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構建配套完善、功能複合、緊湊發展的宜居新區。加快房地産存量消化,鼓勵保障性住房“以購代建”。支援房地産轉型發展,培育養生、養老、旅遊、就學等地産市場,拓寬發展空間。強化房地産市場研判和輿論引導,促進房地産與“網際網路+”相融合,提倡綠色、生態、環保的建築理念,發展尊重環境、減少能耗、反饋自然的生態地産。規範房地産市場仲介服務,建立和完善仲介服務市場秩序,引導住房合理消費。

科技服務業:依託大學城和科研院所,順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形勢,大力發展研究開發、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證、創業孵化、智慧財産權、科技諮詢、工業設計等科技服務業。

金融業:以昆明呈貢金融産業園區為載體,制定出臺園區二次招商配套政策,引進國際國內金融分支機構、區域性總部,加快金融機構聚集。積極發展商業保險、融資擔保、信託、私募基金、風險投資等新興金融機構,加快發展財富與資産管理業務,引導網際網路金融規範化、健康化發展。充分發揮金融在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引領作用,通過借鑒金融發展經驗、補足短板,建立健全體制機制,提升金融服務水準,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的次區域金融服務中心。

文化創意産業:依託大學城和亞廣傳媒、泛亞文化傳媒産業基地,發展影視製作、動漫遊戲等産業,發揮科技教育機構、資訊産業和高智力人群高度聚集的優勢,吸引一批有競爭力的企業,促進文化傳媒成果向商業成果轉化,突出科技與文化結合,培育和孵化軟體開發與設計、網路遊戲、動漫製作、影視製作、資訊服務等以數字內容為重點的中小企業,形成一批高附加值、多功能、多業態的數字化文化企業集群,打造集學、研、産為一體的文化傳媒産業區。

現代都市農業:以科技創新為支撐,鞏固提升花卉、蔬菜、水果三大市場的地位和功能,創新品牌,突出發展生態型、外向型現代都市農業、旅遊觀光農業。以鬥南國際花卉産業園為載體,擴大“鬥南花卉”品牌效應,大力發展花卉商務、研發、種植示範、物流、會展、總部經濟、文化旅遊及配套服務,形成全産業鏈,提升“亞洲花都”品牌影響力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進一步擴大“呈貢寶珠梨”和“呈貢蔬菜”的品牌效應,發揮呈貢寶珠梨地理標誌産品優勢,建設萬畝採摘園,辦好梨花節、採摘節等節慶,發展果園休閒觀光農業。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龍頭,發展蔬菜無公害種植,打造集種苗培育、生産種植、加工保鮮、速凍及凍干系列産品、儲運銷售、休閒觀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擴大呈貢蔬菜品牌效應。

文化旅遊業:推進三台山、冰心默廬、張天虛故居、文廟片區開發建設及呈貢老街保護,推進烏龍臥龍浦古漁村保護修繕工作。結合鬥南花卉産業園區建設,發展都市農業總部經濟觀光旅遊。結合昆明醫療醫藥康體産業園區建設,發展康體保健療養新型旅遊。依託鬥南濕地公園、撈魚河濕地公園等環滇池濕地公園和梁王山,結合洛龍湖、昆明湖、映春湖、萬溪湖等湖泊,打造“梁峰觀海”新景觀,發展山水生態旅遊。辦好梨文化、花文化、傳統美食文化等活動,聚集人氣商氣,提升新區對外知名度和滿意度。

(三)加快園區與片區建設步伐

按照産城融合理念,提升園區城市功能,推動園區片區從單一生産型區域向集生産、生活、生態為一體的多元化、多功能、多點支撐的城市産業功能區轉變,努力打造生産安全、出行便捷、環境優美、服務配套、生活舒心的集生産生活為一體的新城區。

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加強園區和片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交通、學校、醫院等公共配套。抓好土地收儲,大力改善園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建設標準化廠房,增強園區片區吸引力。加強園區功能分區建設,支援雲南城投等龍頭企業承建功能片區,帶動中小企業聚集,打造産業集群,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實施環境品質提升工程,加快污水管網、污水處理廠和中水回用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建園”與“造城”並舉,用現代化城市建設的理念謀劃、規劃園區、片區,用城市建設的方式建設園區、片區,把園區片區建成功能配套,聚集各類要素的城市新區。

創新園區管理體制機制。按照“一區一主業”要求,制定園區産業目錄、設定準入門檻,合理集中配置生産和資源要素,提升産業配套能力,引導相關産業向特定區域集聚,形成按産業鏈縱向分工和相關産業橫向聚集的格局。推進園區開發模式創新和實體化管理,有條件的園區管委會與駐區街道實行“園處合一”,把區級的經濟管理、行政審批許可權下放給園區行使,使園區有較大的決斷權、處置權,減少協調難度,提高工作效率。加快金融産業園發展步伐,與西山區金融園合力建成省級金融産業園區。將鬥南國際花卉産業園建成4A級景區,整體提升園區競爭力。發揮優勢園區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大品牌、人才、招商、管理等輸出與共用,引導優勢園區整合周邊工業地塊,實施組團式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園區實施走出去戰略,通過聯動開發、招商合作等形式加強與其他園區合作共建,拓展發展空白。

(四)推動産業轉型升級

抓住國家、省、市産業結構調整的機遇,完善政策保障措施,加大産業引導和扶持,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培育壯大産業。

加大産業引導和扶持。增強服務意識,用足用好中央、省、市相關政策,促進産業發展。進一步縮小企業投資項目核準範圍,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建立落後産能負面清單,逐步對落後産能實行“四禁”:禁止進入、禁止供地、禁止環評、禁止融資。完善重點項目行政審批代辦工作機制,對引進的重點項目實施全過程、全方位“保姆式”服務,明確主辦部門,明確專人負責,明確進度安排和時限要求,合理整合行政資源,高效完成項目前期工作。加大清費減負力度,規範銀行收費行為,減少服務收費項目,降低收費標準,支援實體經濟發展。落實社保優惠政策,對符合産業政策導向、在生産經營中遇到暫時困難的企業,允許緩繳應由企業繳納的社會保險費。

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引導大企業做強、小企業做大、新企業做多,形成以大企業集團為龍頭,大中小企業協作配套、産業鏈上下游協調發展的新型企業組織體系。引導和鼓勵企業整合重組,支援大企業引進戰略合作夥伴,設立企業總部和研發機構,培育一批優勢成長型、龍頭帶動型、品質效益型企業。實施中小企業培育工程,支援中小企業為大企業發展、大項目建設搞好協作配套,推動中小企業向專業化生産、精細化管理、自主化創新、集約化經營、品牌化運作方向發展。健全中小企業服務體系,面向中小企業提供創業、融資、技術創新、智慧財産權、檢驗檢測、市場開拓、管理諮詢等服務。進一步減輕民營經濟負擔,降低準入門檻,擴大市場準入範圍,實現平等準入、公平待遇。深入推進企業資訊化,鼓勵大企業配備製造執行系統、商業智慧和數據挖掘系統等先進資訊系統,建立完善面向中小企業的資訊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中小企業資訊化應用服務網路。

三、建設活力開放新區

把創新驅動發展放在核心位置,以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為主題,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進新區建設。迎接高鐵時代,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省重大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到2020年,力爭把呈貢新區建設成為最具活力、最具吸引力、最有影響力、最有創造力的現代化科教創新新城。

(一)全面實施創新驅動

推進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細化目標、硬化舉措,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活力,全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

營造萬眾創新的良好政策環境。發揮高校、科研機構、科技創新團隊的人力資源及科研能力優勢,依託産、學、研一體化發展體系,構建企業、高校、政府三方聯動機制,支援大學科技園、科技創新産業園、科技企業孵化器、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發展。加大智慧財産權侵權查處力度,加快建設智慧財産權保護社會信用體系。健全産業技術政策和監管政策,依法破除限制創新發展的不合理障礙,推動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放開科技服務市場準入,簡化前置審批,營造寬鬆便捷的市場準入環境,強化創業創新公共服務,減輕創業創新者負擔,帶動更多就業。加強科技普及,培養創新意識。建立和完善科技仲介服務體系,發展技術市場,培育一批科技服務機構和骨幹企業。培育市場化新型研發組織、研發仲介和研發服務外包新業態,培養一批技術經紀人,建設科技服務人才資源庫。到2020年,力爭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年均增長15%以上,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5.35件,智慧財産權試點示範企業總量超過12家,科技仲介機構超過3家。

加強科技創新投融資力度。加大財政資金對科技研發的投入,確保區財政科技投入增長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選擇實施一批科技創新項目,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推進科技進步及産業升級。探索設立創新創業人才培育專項資金。建立科技創新投融資服務平臺,設立科技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等多層次的投資基金,通過市場化運作,有效吸引社會資金,引導基金帶動社會風險投資,著力破解中小科技型企業資金供應不暢瓶頸。積極開展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科技保險,建立科技融資擔保風險補償機制。鼓勵金融機構支援企業創新,構建創新貸款信用安保體系,推動更多信貸資金支援創新活動。

推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建設深度融合。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搭建創新服務平臺,引導創新資源向企業聚集,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統籌協調科技、經濟、社會等方面的政策、規劃和改革舉措,重點推動科技在生物醫藥、資訊、金融、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現代物流、旅遊、醫療康體、現代都市農業及生態環保、公共安全、城鎮化建設、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取得新突破。依託昆明呈貢資訊産業園、鬥南國際花卉産業園等,與各託管區協同聯動發展,採取直接補貼、貸款貼息、股權投入等方式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引導和支援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發揮大學城入駐優勢,搭建政、校、企創新合作平臺,協力推進科研成果交易中心建設,促進産、學、研有效結合,通過市場途徑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篩選一批基礎好、有競爭力的項目,爭取得到國家、省、市、區的重大科技項目扶持。實施滬滇對口幫扶和科技合作項目。通過中國——東盟科技夥伴計劃、中國——南亞科技夥伴計劃加強與國際研發機構在農産品、食品、水資源、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合作發展。到2020年,全區區域創新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國家、省、市認定的創新型企業達 10 家,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0%,昆明呈貢資訊産業園區力爭創建為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規模以上企業中擁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所佔比重達到25%,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 38 %。

著力培養和引進創新型人才。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充分發揮大學城高層次人才資源優勢,加大創新型人才培養引進力度,為我區跨越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援。通過進修、委培等多種方式,培養能滿足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以及社會工作人才。依託大學城創新智力資源和重大科技項目,支援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的建設,著力打造一批科研實力和産業帶動力強的科研創新團隊。拓展創新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培育渠道,制定實施校(院)科技創新人才聯合培養計劃、高技能人才培養計劃和創新方法培訓工程。以高層次創新人才和産業急需人才為重點,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引進高層次人才隊伍和人才團隊。支援高校與企業共建技術研發機構,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間的人才流動,建立健全有利於引導駐區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服務本地企業的評價激勵措施,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用才格局。到2020年,全區人才總量達到10萬人以上。

(二)深化重點領域體制機制改革

充分發揮全市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政策優勢,全面加快經濟、行政、社會事業、生態文明等領域的各項改革,力爭在深化改革、體制創新上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起到示範帶動作用,為實現加快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為核心,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採用全方位授權、扁平化管理、實體化運作的模式,賦予呈貢新區管委會市級行政審批和管理許可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清理規範行政審批、行政許可、行政收費等事項,建立健全行政審批清單制度。編制呈貢區政府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積極納入與上級聯動的行政審批,配合省、市完成行政審批網上便民服務系統建設。穩步推進機構改革,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和統一登記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各類事業單位管理制度,嚴格機構編制管理和審批,嚴格控制機構編制和財政供養人員總量。擴大政府購買,建立完善政府購買服務平臺和第三方評審機制。

建立健全現代市場體系。探索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讓各類市場主體平等進入負面清單之外領域。健全監管體制和機制,全面清理各類優惠政策,建立長效機制,推行反壟斷執法工作,公開曝光典型案例,反對不正當競爭,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凡經營性用地,一律以招標、掛牌實施供應,並按照國家劃撥用地目錄,嚴格控制劃撥供地項目,充分發揮土地資産效益。健全土地租賃、轉讓、抵押二級市場。抓好工商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配套措施的貫徹落實,推進工商註冊便利化,全面推行“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建立健全市場主體信用資訊公示制度。支援民間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重組,鼓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按照中央、省市財稅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和工作部署,立足呈貢區實際,加快財政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步伐。積極推動預算的公開與透明,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逐步擴大預算公開範圍。加強財政性結余資金清理,盤活存量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建立政府債務風險預警機制,規範地方性債務管理。落實稅收改革政策,創新財源培植方式,拓展財稅收入來源,壯大呈貢財力。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小微企業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推進稅制改革,加強對自行減免、備案減免和報批減免的全流程管理跟蹤監督,促進減免稅管理工作不斷規範和加強。

加快金融與融資改革創新。大力推進呈貢區金融産業園區建設,積極開展金融制度、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産品等創新,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著力培育壯大金融龍頭企業,加快建立現代金融體系與金融服務業高度聚集功能區,到2020年把呈貢區金融産業園區建設成為雲南省沿邊金融綜合改革實驗示範片區。規範發展呈貢投融資平臺,促進投融資平臺公司的規範發展,積極爭取政策性金融機構低息貸款。積極拓展呈貢區發展直接融資渠道,大力推廣PPP等透明化和市場化的運營方式,支援和推動呈貢區設立基礎設施股權投資基金,有效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和杠桿作用,主要投向特色産業培育和産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建設、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實現城融互補、産融互補。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清理區域內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進一步放寬落戶條件,放寬城鎮租賃性質的合法穩定住所條件,放寬城鎮直系親屬投靠落戶條件,放寬大中專(技校)學生和現役軍人家屬投靠落戶條件,實行來去自由的返農村原籍地落戶政策,有效解決戶口遷移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積極吸引人口集聚。到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促進轄區內所有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穩步推進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各項權利。以政府為主導、多方參與、成本公擔、協同推進的方式,明確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責任,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

深化社會事業體制改革。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鞏固多元化辦醫格局。繼續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堅持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推進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盈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合理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醫療服務市場發展,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推進醫師多點執業改革,引導優質民營醫院發展,鼓勵有資質人員開辦診所。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健全網路化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運作機制。完善重大疾病保障與救助機制,加快健全全區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完善城鄉居民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機制。深化中小學課程、教學和招生制度改革,配合建立市區兩級聯動的教育品質監測評估中心,健全科學多樣的教育品質評價標準和政府、學校、家長、社會參與的綜合評估體系。強化教育督導,建立新型督導體系,委託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檢測,形成督政、督學、評估三位一體的教育督導體系。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創新學校人事制度、專業培訓和激勵導向機制,推進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建立校長教師合理流動機制,探索區域內義務教育教師“區管校用”管理制度,縮小城鄉和校際差距。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優化文化發展運作機制,政府對公益性和經營性文化單位給予財政保障和政策扶持。完善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鼓勵區屬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併重組。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産業。加大依法管理網路力度,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水、土地、能源節約使用制度。嚴格執行各行各業用地標準,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嚴格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健全有利於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主要水源涵養區、濕地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機制。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和監管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完善環保資訊公開和舉報制度。

(三)加大開放合作力度

充分發揮呈貢區地處昆曼經濟走廊、昆河經濟走廊沿線、泛亞國際大通道中線與東線交會點的區位優勢,主動服務和積極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發展戰略和滇中城市經濟圈一體化戰略,持之以恒地抓好招商引資工作,健全優化合作機制,務實拓展對外貿易,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全面推進全區開放型經濟建設。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繼續強化招商引資工作,以火車新南站、鬥南國際花卉産業園、呈貢資訊産業園等重點項目開發建設為載體,轉變招商引資方式,開展以商招商、委託招商、代理招商,逐步實現招商引資由政府招商向政府招商與市場主體招商、社會招商相結合的轉變,從主要依靠政策優惠招商,轉向憑藉完整的産業鏈和優良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招商。找準招商著力點,圍繞園區建設、産業發展目標、重大民生建設,加強項目策劃包裝,組織具有影響力和實際效果的招商推介活動,充分利用南博會、昆交會、花博會等平臺,提高呈貢新區知名度,進行精準式、點對點招商。整合招商資源,增強招商力量,建立鄉鎮(街道)、部門、園區、企業聯動機制,打造高素質專業招商隊伍,統籌協調全區的招商引資工作,形成招商合力。爭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中國—東盟合作基金等支援推動重大合作項目建設。用好省政府支援小微企業發展的“兩個十萬元”政策,支援各類民間資本參與産業開發。到2020年,實際利用外資突破8700萬美元,引進市外到位資金50億元以上。

深化對內對外區域合作。堅持國際與國內區域合作並重,充分利用呈貢新區交通和區位優勢,依託轄區重點産業園區以及出口加工區的人才和平臺優勢,圍繞貨物貿易、金融服務、資訊産業、高新科技、生物醫藥、文化旅遊等重點領域,加強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國內省內城市、周邊地區的全方位合作。有選擇地承接國內發達地區高新技術産業、綠色食品加工業和現代服務業梯度轉移,加強與國內城市在商貿領域的合作。強化與滇中城市圈、以及玉溪、晉寧等地區在經濟、教育、文化方面的合作。加大合作辦學、合作辦醫力度和規模,建立完善長效合作機制和平臺。充分利用轄區大學城的人才資源,積極開展面向南亞東南亞乃至亞太地區的國際學術、文化交流合作,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國際教育基地和人力資源開發中心。努力構建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區域合作新格局。

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在繼續加強引進來的同時實施積極的“走出去”戰略。重點支援區內有實力的裝備製造、醫藥、資訊、農産品加工、商貿等企業和産品向外拓展,鼓勵企業及個人到境外開展投資合作,承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外工程承包業務和援外項目。積極組織企業“走出去”,尋找商機和合作夥伴。參與共建經貿合作園區,吸引各國企業入園投資。積極推進勞務服務等平臺建設,維護走出去境外投資合法權益。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各項“走出去”扶持政策,結合呈貢實際制定具體實施細則,增強呈貢新區對外輻射力和影響力。

加快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充分發揮出口加工區和國際物流中心的帶動作用,穩定蔬菜、花卉、銅鋁等傳統資源型優勢産品出口,推動高新區、經開區、呈貢區工業園區擴大資訊技術、生物醫藥、裝備製造、文化創意産品出口,促進出口産品向精加工、高技術、高附加值産品轉變。積極支援外向型企業進入昆明綜合保稅區、昆明出口加工區,利用國家扶持政策發展外貿。依託大學城和服務外包産業基地,大力發展具有優勢的資訊技術、物流、醫藥、花卉、金融、旅遊、教育培訓等服務外包業務,建設服務外包集聚區,擴大服務貿易出口。支援傳統加工貿易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提高産業層次和配套能力。加強境內外展會的參展組展工作,對出口企業參展給予政策補助,擴大新區影響力。

四、建設綠色低碳新區

堅持生態環境優先,按照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呈貢打造成為人與城市、城市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綠色生態新區。

(一)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以建設全市生態文明示範區為目標,制定實施環境保護行動計劃,加大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環境整治力度,積極引導企業和社會各方面參與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切實改善生態環境。

嚴格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嚴格控制資源消耗上限、環境品質底線、生態保護紅線,構建以重點生態功能區為主體,禁止開發區域為支撐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將各類開發活動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建立健全空間規劃體系,制定生産、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線,劃定林地、河流、濕地、物種等生態紅線。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加大對越線行為的懲戒。

強化水環境綜合整治。以改善水質、恢復生態為目標,突出工程措施與管理並重、系統治污與生態修復並重,強力推進滇池水污染防治。完善管網體系,推進雨污完全分流排水體制,繼續推進以洛龍河、撈魚河、馬料河、梁王河4條入滇河道為重點的河道、溝渠、庫塘整治,減少入滇污染負荷。推進“四退三還一護”,加快推進滇池環湖生態濕地建設,逐步擴大濕地面積,恢復濕地生態結構和功能,建立濕地保護、監測和監管系統,構建滇池湖濱良性生態系統,到2020年,轄區內濕地面積達 2100畝。加強村莊污水收集處理體系建設,到2020年,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到90%。加強面源污染控制,發展有機生態農業。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實施松茂水庫、白龍潭水庫水源保護區水生植物種植、經流區生態治理和截污等工程,確保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和城鄉飲用水衛生合格率達到100%。

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加大對大氣污染物排放的重點企業的監督管理,積極治理並逐步取締、關停污染嚴重的企業,嚴格控制新污染源的産生。建立健全揚塵監管長效機制,強化文明施工,全面落實帷幕施工、灑水等抑塵措施,加強對施工揚塵、城市道路和運輸揚塵的污染防治。加強機動車排放污染綜合整治,嚴格執行機動車環境準入要求,推廣和普及新能源汽車,減少機動車尾氣污染物排放。禁止在建成區使用煤等空氣污染較大的燃料,鼓勵居民及餐飲業使用液化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減少生活污染源排放量。加強空氣品質監測和應急響應,建立環境空氣品質預警機制。到2020年,空氣達標率達到96.2%。

構建城鄉綠地生態系統。建設城市森林、城市隔離帶和濕地、城市河道、城市公園和城市地標有機結合的網路化生態系統。大力開展園林綠化,形成沿骨幹路網、河道水系、滇池周邊的綠化廊帶。加快31座人工湖建設,努力打造“百湖城市”。到2020年,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5%以上,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2平方米以上。持續開展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和植樹造林活動,加強石漠化綜合治理和珠江流域防護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50%。

(二)推進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

以資源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為目標,推進生産、流通、消費各環節迴圈經濟發展。以重點領域低碳化為突破口,努力建設低碳生態示範城區。

推進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大力推進城市中水回用、企事業單位和家庭節水改造、農業節水灌溉等示範項目建設,全面推進需水管理。嚴格執行各行各業用地標準,進一步完善立體開發、土地綜合整治等措施,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控制非農建設佔用農用地,落實耕地佔補平衡,增大基本農田優質耕地比例。健全促進節約用材的制度體系,加強重點行業原材料消耗管理,提高利用率。控制固廢排放,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達100%以上。推進廢舊金屬、廢棄電器、廢棄物資等資源的迴圈利用、規模利用和高值利用。

強化節能減排。嚴格環保準入,從源頭上防止高能耗、高排放項目進入新區。突出抓好工業、建築、交通、公共機構等領域節能,健全能源節約集約使用制度,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推進工業企業加快淘汰落後生産設備和工藝,抓好節能減排重點工作和技術改造項目,推動工業升級。到2020年,單位GDP能耗低於0.9噸標準煤/萬元,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四項主要污染物減排量達到上級規定的減排指標。

打造低碳試點城市。按照創新驅動、高端發展、重點跨越、引領示範的發展方向,提高低碳技術應用能力,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培養低碳型戰略新興産業、都市型低碳農業和低碳生態旅遊業。推廣綠色建築,加強建築節能管理,控制和降低建築領域及相關的城鄉生活用能的碳排放,實現新建建築綠色建築率達100%。運用“低碳路網”理念,建立低碳化交通體系。增強低碳意識、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推進低碳辦公,引導低碳消費理念,推行消費品“碳標識”制度,創建低碳型社會。

五、建設和諧幸福新區

堅持民生為本,繼續從供需兩側發力,優先保障各項社會事業,努力使市民享有更優的社會服務、更好的社會保障。全力推進民主建設和依法治區,加強社會治理,持續推進平安和諧呈貢建設,為我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一)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緊緊圍繞打造現代化科教創新新城的目標,根據人口發展規模,推進基礎教育發展,按適度超前建設發展的理念來提升教育資源科學配置水準,加快推進新區教育現代化、國際化,把呈貢新區建成名師聚集、名校雲集的優質教育資源高地。力爭到2020年,教育資源總量能夠充分滿足人口增加需求,每人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形成規劃科學、佈局合理,各級各類學校協調發展的格局。

擴大優質學前教育規模。加大普惠性幼兒園舉辦力度,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努力擴大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園兒童佔比。支援省、市級示範幼兒園採取“名園+新園”、“名園+分園”等方式開辦幼兒園,公辦幼兒園100%達到省級示範幼兒園標準,幼兒毛入園率達到98%。實施城鄉幼兒園對口幫扶和幼兒園晉級升等,擴大優質學前教育資源覆蓋面,每5000人的區域內佈局一個9個班規模的幼兒園。力爭到2020年,學前教育優質佔比達到80%。

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在新區開發和舊城改造中,根據人口增長幅度,優先保證教育用地,每1萬人口區域內設置18個班規模完全小學1所,每4萬人口區域內設30個班規模中學1所。積極引進省內外名優學校到新區獨立辦學或與新區中小學聯合辦學,全面建成雲師大附中附小,確保呈貢青苗國際雙語學校招生,加快打造優質教育資源高地。建立新區內中小學結對幫扶制度,2019年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優質佔比達到80%以上。義務教育毛入學率保持在100%,“兩基”鞏固率保持在99.5%以上。建成1所特殊教育學校。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活動開展面達 100%,保障“三殘”兒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權利。實施“2030”工程,到2020年分別創建10所高標準完中、10所現代示範小學、10所省級幼兒園,教育辦學條件達到全省“十優”水準,教育教學品質進入全省“十強”行列。

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採取“名校融校”、“聯合辦學”、“集團化辦學”等多種方式,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在全市率先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建立新區高中學校聯盟,完成普通高中“強基提質”任務,將呈貢一中打造為省一級完中。加強標準化建設,100%的普通高中設施設備配置達二類標準以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5%,普通高中優質教育佔比達到85%。

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依託高職院校,開展實訓基地建設。鼓勵現有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建設發展成為職業教育集團,扶持和發展1—2所中等或高等職業院校。繼續搞好勞動力轉移培訓,增強失地農民就業能力。到2020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

增強教育發展活力。採取市區共建、企業與政府共建、高校與屬地共建、省內外名校與新區共建等方式,形成體制創新、機制靈活、形式多樣的辦學模式。加強混合體制學校管理,加快基礎教育領域的對外有序開放。鼓勵引進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依法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鼓勵民間資金與轄區高校合作,依法舉辦高水準合作辦學機構。以需求為導向,鼓勵民間資金參與在職人員職業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轉崗培訓等各類非學歷教育與教育培訓。抓好教師全員培訓、校本培訓,成立“名師工作室”、建立“名校長培養基地”,帶動教師和校長隊伍素質整體提升。鼓勵支援高校在中小學建立專家工作站和教育實驗基地。

(二)加快發展衛生計生事業

堅持衛生計生事業的公益性, 建立健全多層次的基本公共衛生計生體系,努力擴大醫療服務供給,滿足全區居民多樣化的健康需求。建立健全人口發展調控機制和人口服務管理體制,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均衡協調。到2020年,居民健康水準達到全市先進行列,每人平均期望壽命達78歲。

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實行資源梯度配置,根據常住人口規模和服務半徑合理佈局公共衛生資源。推動和深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網格化管理,全面實施街道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工程,重點抓好新建居民小區醫療服務機構建設。健全區、街道、社區三級公共衛生服務網路,構築覆蓋城鄉的醫療服務體系。積極開展“衛生科技進社區”省級試點工作和“專家進社區”工程,逐步實現社區首診、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繼續開展新生兒疾病篩查、孕産婦和兒童健康管理等項目。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供給能力,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及一般醫療服務管理由戶籍管理轉向居住地管理。

提高基本醫療管理服務水準。優化醫政工作流程,完善公共衛生安全管理體系,開展平安醫院創建活動,加強對民辦醫療機構的監督和管理,建立健全公共衛生監測網路。加強醫務人員業務培訓,持續推進醫療衛生行風建設。加強醫療服務日常監管,促進醫療品質持續提高。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著力消除影響群眾健康的危害因素,完善控煙工作政策法規,力爭轄區內所有室內公共場所、工作場所實現無煙目標。

加大衛生執法監督力度。深入開展以職業衛生、環境衛生、醫療服務、學校衛生、傳染病防治為重點的衛生監督執法工作。健全公共衛生、醫療、醫療器械等監督執法體系,加強衛生執法隊伍建設,加強衛生監督機構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實施醫療衛生機構傳染病防治、飲用水衛生、學校衛生、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及消毒産品專項監督檢查。建立健全監督協管服務制度,充實社區衛生監督隊伍。

著力提高人口綜合素質。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貫徹落實全面二孩政策。在引導人口有序遷移和合理分佈的同時,注重提高人口素質。加強流動人口管理,提高流動人口計生服務品質。推進計生法律法規監督檢查工作,倡導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觀念,提高全社會的優生科學知識水準和優生意識。免費為符合條件的育齡群眾提供再生育技術服務和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服務。到2020年,全區總人口達50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提升防艾工作整體水準。開展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和政策的學習活動,高危行為人群和青少年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知曉率達90%以上。支援轄區醫療衛生機構主動為有艾滋病感染風險的就診者提供必要的艾滋病和相關疾病的檢測諮詢服務。

(三)大力發展文化廣播體育事業

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大文化發展格局。注重人文精神,充分挖掘呈貢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底蘊,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文化感召力和凝聚力,打造都市形象展示區。

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區級大型文化設施建設,完成博物館、文化館(站)、圖書館、檔案館建設工作,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站)實現免費開放。力爭到2020年,每百人擁有公共藏書冊數達到60冊。建設標準化、規範化社區文化中心並實現全覆蓋。開展文化市場專項治理和掃黃打非行動,完善政企合作保護版權工作機制。培育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範項目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範區。積極舉辦呈貢“花燈•滇劇•山歌”文化節、萬溪衝梨花節等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加強烏龍垂恩寺、張天虛故居等文化遺産保護修復工作。加快“三網融合”,積極發展有線數字電視、寬頻和4G移動電視等業務,實現數字電視城鄉一體化。打造出呈貢廣播電視精品欄目,提升自辦節目核心競爭力。到2020年,廣播電視數字化、網路化實現全覆蓋,高清率達50%以上。

推動全民健身邁上新臺階。完成呈貢區體育館建設,開展全民健身路徑建設,推進涉農社區健身工程點建設,實現社區體育場所和設施100%全覆蓋。開展慶元旦萬人長跑活動等群眾體育活動,協辦昆明市高原半程馬拉松賽、昆明高原環滇池自行車賽等大型賽事。培育體育健身休閒項目,鼓勵企業舉辦商業性體育競賽和體育表演。鼓勵支援高校體育場館向市民開放,提高全民體育素質。

(四)全力推動就業創業

把就業作為民生之本,以失地農民和優秀高校畢業生為重點,實施更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實現更充分就業。“十三五”期間,每年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每年新增就業崗位不低於 2000 個。

以創業帶動就業。搭建創業示範平臺,創建就業創業示範街區、創業示範城市綜合體和創業園區,發展網上創業服務基地,推動全民創業活動開展。建立産業、投資政策與促進就業政策的聯動機制,為企業提供見習基地申報、創業貸款申領等扶持政策,加大小額擔保、“貸免扶補”貸款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鼓勵失業人員自主創業。與轄區內高校合作建立就業創業服務工作站,探索“政府+高校+企業+創業團隊”的創業扶助聯合發展機制,實施“雲嶺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加大對電子商務創業的扶持力度。調整完善失地農民外出租地扶持政策,鼓勵就地創業就業。依託鬥南花卉産業園、失地農民創業園等平臺引導失地農民創業就業,扶持社區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為就業創業創造條件,讓失地農民共用建設發展成果。確保每年開展城鄉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1000人以上,幫助300名以上困難人員實現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確保每年完成1-2個農業創業示範村的創建工作。

加強公共就業服務。主動適應經濟轉型需求,整合培訓資源,加強擇業觀念教育,以市場用工為導向開展企業職工崗位技能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失業人員技能培訓、創業培訓、新型農民培訓、殘疾人就業技能培訓、退伍士兵培訓,全面提高勞動者就業素質。重點幫扶失地農村居民、就業困難人員和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實現就業創業。“十三五”期間,年均開展城鄉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 1000人。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健全規範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積極搭建街道人力資源市場、社區就業明星工作站及其配套網上市場、網上工作站,微信、微網志和手機客戶端平臺,建立健全就業資訊網路體系,努力為包括外來從業人員在內的勞動者提供均等化、優質高效的就業創業服務。開發公益性崗位,重點保障失地農民就業。積極完善就業失業登記制度和失業監測預警制度,幫助有就業願望的勞動者實現充分就業。

(五)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構建完整的社會保障安全網。加大社會保障統籌力度,完善社會保險體系,力爭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

建立高效社會保險服務體系。完善全民參保登記辦法措施,對城鄉居民參保情況實施動態管理。鞏固城鄉養老保險並軌工作成果,實現社會保險制度的整合和銜接。全面推進大病保險,完善城鄉醫療保險制度,提供均等化醫療保險服務,逐步建立城鄉醫療資源共用的“大醫保”格局。提升社會保險資訊化水準,提高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服務能力。進一步強化社會保險基金管理,有效防範風險。研究制定年滿60周歲以上完全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政策。到2020年,全區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95%以上,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5%以上。

構建“大救助”工作格局。建立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機制,完善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辦法。健全基層低保監管和責任追究機制,確保應保盡保、應補盡補、應退盡退。完善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根據國民經濟增速及物價水準逐步提高低保標準。以失地農民、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為重點,加大臨時救助力度。提高收容能力,加強救助站管理,實現一站式救助。完善城鄉一體化醫療救助體系,在轄區內醫院開通醫療救助客戶端,全面實現醫療救助即時結報。鼓勵開展慈善互助活動,推動普惠性社會福利項目建設。高度重視無地無業人員供養問題,探索全區一體化供養模式。提高集中供養標準,每人平均供養標準不低於上年度全區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的60%。

倡導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完成養老院拆遷,開展養老院新建工作。挖掘呈貢生態環境及醫療資源優勢,大力提倡並創新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積極發展個性化需求養老。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擴大養老機構,增加養老床位,提升養老服務水準。逐步建立起以社會福利中心為示範,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為骨幹,街道和社區日間照料服務為主體,居家托養服務為基礎的現代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實現老有所養。到2020年,社區集中養老服務覆蓋率達40%,實現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全覆蓋,高齡補貼實現應發盡發。

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以老城區和安置房建設為重點,探索和完善棚戶區改造模式,按照“先急後緩,分類推進”原則,推進棚戶區改造項目。完善“1:1:1”安置模式,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失地農民安置房建設。高位統籌失地農民安置房建設工作。推廣原址統規自建、提升改造模式,建設特色城市社區。積極推行貨幣化安置,採取團購等方式引導開展購房安置。

(六)全力推進民主建設和依法治區

深化民主法制領域改革,加強民主建設,樹立法治觀念和法治思維,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維護穩定,全力推進依法治區,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推進民主建設。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完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建言獻策“直通車”制度。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監督作用。加強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全面提高基層幹部群眾的民主法治意識和法律素質。全面貫徹執行黨的宗教政策,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確保宗教活動在憲法、法律、政策規定範圍內進行。建立健全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徵求意見和論證制度、合理性審查和風險評估制度、社會公示和公開聽證制度、新聞發佈制度、決策跟蹤反饋制度。

推進依法治區。持續推進法治政府、陽光政府建設,建立職能集中、邊界清晰、管理規範、上下協調、運作有效的綜合執法體系。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提高司法公信力。落實“誰主管誰普法,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開展多層次、多領域法治創建活動,不斷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整合公共法律服務資源,拓展公共法律服務領域,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區情、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依法保障義務教育、基本公共就業服務等公民合法權益。加強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輿論監督等制度建設,努力形成嚴密的地方法治監督體系。

(七)提升社會治理能力

堅持以人為本、公開公正的原則,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推進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逐步形成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社會治理格局,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水準。

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深化社會治理體制改革,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逐步形成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共建共用社會治理格局,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水準。推進社會治理和服務的資訊化,建立全面覆蓋、動態跟蹤、聯通共用、功能齊全的社會治理和服務資訊系統。加強專業化、職業化社工隊伍建設,廣泛開展志願服務活動,提高社會公益和志願服務水準。

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建立健全社會組織管理體制,鼓勵發展慈善類、行業協會類、社區服務類、科技文化類社會組織,建立監管有力、服務到位的社會管理服務環境。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力度,鼓勵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暢通社會組織參與社會事務、維護公共利益、救助困難群眾、幫助特殊人群、預防違法犯罪的機制和制度化渠道,推動行業協會“去行政化”。

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警、利益表達、協商溝通和救濟救助機制,完善“區委書記、區長接訪日”制度建設,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建立刑釋人員就業培訓基地和社區心理諮詢平臺,及時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和風險,維護社會穩定。關注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失業者等的合法權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司法救助體系,保障弱勢群體權益。健全輿情收集、分析評估機制,關注新媒體輿論,實現與輿論媒體的良性互動。

(八)提高公共安全水準

從源頭上防範化解公共安全風險,有效提升社會公共安全水準,多措並舉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災難和社會安全事件的發生及所造成的損失、影響,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加強公共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在大型居住社區、商務區、資訊産業園區等項目的開發建設中,同步規劃並配套建設消防站、市政消防供水、消防通信和消防車道等公共消防設施,以及公安派出所、警務站和高清監控探頭、紅外線報警裝置等公共安全基礎設施,並作為規劃審批、工程驗收的前置條件。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場所實現視頻監控全高清、全覆蓋。完成呈貢看守所二期建設,進一步提升全區公共安全保障水準。

加強安全生産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督管理。實施安全發展戰略,建立健全安全生産長效管理機制和聯動執法機制,加強重點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産監管,落實“三個必須”,全面提升安全生産水準。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與保障體系,成立呈貢區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推進呈貢區食品藥品投訴舉報中心建設。加大食品藥品監管執法力度,提升食品藥品監管能力水準,保障群眾飲食和用藥安全。全面實施“品質強區”戰略,推進各行業的標準化工作。

提高公共安全事故應急處置能力建設。統籌利用政府社會等各方面力量,綜合運用法律、行政、市場和科技等多種手段,重點加強多部門協調、跨行業合作的公共安全事故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建立健全應急救援體系,完善應急救援預案。加強消防力量、滅火救援裝備、戰勤保障體系和社會聯動機制建設,進一步提升消防綜合應急救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