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學生作品展示。 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北京市優質教育資源持續輸出

京津冀基礎教育深度合作,力求“1+1+1>3”

“北師大要在任丘開附校”“今年秋天確定開學”“聽説首批能招七八百名學生呢”……河北省的任丘市毗鄰白洋淀,直線距離約有10余公里,北京師範大學要在任丘建附屬學校(全日制中學)的消息甫一傳出,就引起當地不少家長的熱議。

10月13日,首批800余名學生和老師、家長一同出席了開學典禮。就在幾天前,北京外國語大學、石家莊鹿泉區政府舉行合作辦學簽約儀式,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鹿泉外國語學校落戶鹿泉。

據北師大任丘附屬學校校長馬新功介紹,學校的老師全部由北師大面向全國重點院校畢業生招聘,絕大多數來自211、985高校,其中研究生佔比近半,招聘標準向北京看齊。明年二期工程幼兒園、高中部、國際部也將交付使用。學校體量特別大,全部建成後可容納1.3萬餘人,佔任丘市1/8的生源,將有效緩解當地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狀況。

除了任丘,北師大還在河北承德、石家莊、滄州渤海新區等地開設了附屬學校。北師大天津生態城附屬學校今年投入使用,9月正式開學。

京津冀協同發展,教育是一項重要內容。今年2月,《“十三五”時期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專項工作計劃》、京津冀對口幫扶計劃出臺,自此以後,三地教育協同、優質資源共用的步子越走越快。根據“十三五”規劃,京津冀基礎教育合作項目將鼓勵採取教育集團、學校聯盟、結對幫扶、委託管理、開辦分校等方式,引導北京、天津優質中小學與河北中小學開展跨區域合作辦學,將重點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教學管理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領域,對河北省張家口、承德、保定三市及21個貧困縣進行對口幫扶。2020年前,三地將通過“手拉手”、建聯盟校等形式組成100余對中小學校、幼兒園、職業學校。

景山學校在曹妃甸辦分校,涵蓋從小學到高中各個學段;北大附中直接投入師資和管理隊伍在異地辦的第一所學校天津市北大附中東麗湖學校,預計2018年一季度開工建設,2019年三季度完工……好學校辦到家門口,推動了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名校的先進理念和優質資源,也將帶動區域基礎教育水準的提升。與此同時,高等教育以及職業教育也在協同發展,如北京建築大學、天津城建大學、河北建築工程學院組建了京津冀建築類高校協同創新聯盟。

北京市教委主任劉宇輝對媒體表示,在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過程中,首先要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跳出北京看北京,著力推動三地教育繼續朝著目標同向、措施一體、作用互補、利益相連的路子走下去。

這樣一組數據耐人尋味:2015年京津冀各級教育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普通小學的經費投入,北京是河北省的3.52倍,普通初中的經費投入,北京是河北的4.23倍,普通高中為4.22倍,中職學校北京為河北的2.87倍,而普通高校為4.44倍……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有關負責人講道,“必須看到,三地教育協同創新還存在諸多現實困難。比如,三地公共教育資源差距大,優質教育資源在城鄉間分佈不均衡。河北的基礎相對薄弱,國民受教育年限河北省落後京津兩到三年。”

北京優質教育資源走出去,“輸血式”辦分校只是其中一環,更重要的是“造血式”盤活薄弱地區的現有資源、整體提升當地的基礎教育水準。這其中,師資力量的均衡是促進三地教育協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目前,“河北省千名中小學骨幹校長教師赴京挂職學習”項目已經實施,更多元化的形式、更有力的制度支撐亟待補充。

有專家表示,京津冀教育協同並不等同於北京支援天津、河北,也不是三地教育要素的簡單累加。北京在教育理念、師資力量等方面佔優,河北也有自己的優勢資源,兩地可以在協同機制中互通有無、功能互補,以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通過資源調整,構建共用共贏的統籌模式,實現“1+1+1>3”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