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走進“老子故里”河南鹿邑縣,一個個重點項目如火如荼,一條條道路寬闊平坦,一行行綠樹鬱鬱蔥蔥,一片片水塘清澈見底,一盞盞路燈明亮閃爍,一件件惠民實事溫暖人心……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幅幅跨越發展的美麗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都是黨的政策好”

劉繼增是鹿邑縣邱集鄉夏莊村人。25年前,正在上高中的劉繼增感覺令他一直疼痛的腰病加重了,經常直不起腰來,家裏人拉他到醫院診治,由於病拖得太久了,劉繼增臥病在床後就再也沒能站起來。

  徐茹琴和其他傳承人正在製作虎頭靴、虎頭帽。王利軍攝/光明圖片

近日,記者探訪劉繼增的家。秋日的陽光灑進乾淨整潔的農家小院,兩棵石榴樹上碩果纍纍,劉繼增倚在床頭,十分熱情地打招呼:“我現在沒事就看一些養殖方面的書,還真有用,去年我家兩頭老母豬,總共才生了5頭小豬,今年光頭窩就生了14頭。前不久,張勝前書記又給我上學的兒子協調幫扶了5000元助學金,可幫了俺家的大忙了。有黨的好政策,日子真是越來越有盼頭了!”劉繼增説,在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駐村第一書記張勝前的聯繫幫助下,他的妻子到附近超市務工,自己享受到農村低保和重度殘疾人生活、護理補貼,上學的子女享受到教育補助,尤其是到戶增收的光伏發電、能繁母豬産業項目,讓劉繼增一家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黨把我們選派到脫貧攻堅一線,我們就不能辜負組織的重托和群眾的信任,一定當好老鄉們的主心骨,使出繡花功,真扶貧、扶真貧,攜手一起奔小康。”回顧兩年多的駐村幫扶工作,張勝前感觸良多。

“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苦幹實幹抓脫貧攻堅,讓更多貧困群眾早日脫貧。”鹿邑縣委副書記、代縣長李剛説,“我們要儘快推動一批貧困村摘掉‘貧困帽’,戴上‘文明帽’,率先實現小康,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不能丟了”

“我們從十三四歲就會這個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傳統手藝。”在宋河鎮文化站,66歲的徐茹琴和幾個老姐妹正在趕制一批北京來的訂單——50套虎頭靴、虎頭帽。

徐茹琴現在是鹿邑縣傳統手工藝虎頭靴、虎頭帽的傳承人之一。一般需要4到5天,一套栩栩如生的虎頭靴、虎頭帽才能手工縫製出來。

虎頭靴、虎頭帽所獨具的地方特色,優秀的傳統製作技藝,以及本身所具備的實用價值、美學價值和民俗學價值,不僅吸引著周邊廣大客戶,還遠銷到北京、杭州、桂林等各大旅遊名城,成為民間藝術收藏家們爭相選購的“珍品”。

十八大以來,鹿邑縣實施“産業興遺”,不斷加大老子廟會、打鐵舞、老子養生拳、虎頭靴、虎頭帽、黑陶、剪紙等非遺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力度,推動其市場化運作,賦予文化傳承發展新活力,吸引更多人參與,形成厚植傳統文化基因與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相統籌的文化遺産傳承保護新格局。

“鹿邑縣近幾年來致力於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先後培育出陳方花轎村、趙營竹畫村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兼得的專業村。我們一定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和創新。”鹿邑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武衛東説。

“讓群眾的日子越來越美”

10月5日晚,華燈初上,在鹿邑縣高集鄉王屯村文化活動廣場,一群大嬸混搭著年輕小媳婦,隨著歡快的旋律舞動……

而在4年前,王屯村的生活環境卻怎麼也讓大夥樂不起來。王屯作為養豬專業村,雖説鼓了大家的口袋,但村裏大街小巷污水橫流、道路狹窄……條件稍好的村民都盤算著要在城裏買房。

2014年,王屯村黨員、群眾推舉王建立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他首先想把村裏的環境整治好。

“喊破嗓子,不如黨員先幹出樣子。”村黨支部組織黨員們連開了兩天會,達成了共識、統一了思想。

第一天上工不到10個人,第二天10多人,第三天30多人……最多的一天義務出工達600余人。大家有了積極性,想法也就更大膽了,街道要拓寬、墻體要美化、活動廣場要建……工程量大,但村民沒有畏難。93歲的老黨支部書記秦超眾堅持每天帶領全家17口人上工地;69歲的老黨員王可彬將自家的一處宅基地無償讓給了集體。全村37名黨員個個幹勁十足……

“黨的十九大馬上就要召開了,作為一名基層黨支部書記,更應該當好‘領頭雁’,帶領群眾愛黨護黨跟黨走,擼起袖子加油幹。”談起今後的發展,王建立信心滿滿。

如今,王屯村變身為街凈、景美的美麗鄉村。“在鹿邑,像王屯村這樣的美麗鄉村比比皆是。”鹿邑縣委書記梁建松説,“我們一定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