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程瑤 王子暉
【學習進行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文化自信,提出了新的時代課題。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梳理解讀。
習近平總書記在“7·26”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要求全黨必須“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勝利前進”。
在“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反覆強調文化自信,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的高度作出許多深刻闡述。
“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古往今來,世界各民族都無一例外受到其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上産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響。
習近平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
今天,我們要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都離不開文化所激發的精神力量。而要繼承好、發展好自身文化,首先就要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
這就是習近平提出“文化自信”這一時代課題的深意所在。
黨的十八大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精神狀態提出新的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精神源頭是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習近平強調:“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説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
2016年7月,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習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強調“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習近平提出“四個自信”,突出強調文化自信“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地位,為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注入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産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習近平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充分運用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積累下的偉大智慧。
5年來,無論是國內活動還是外交場合,習近平都大量引用中國古代的名言警句,用中國古人的智慧給人以啟迪,展現出中華優秀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
在中央黨校建校80週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習近平一連引用了許多古代格言,強調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
習近平不只一次對黨員、幹部指出,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
習近平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目的就是堅定自信,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