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介紹有關情況。中國網 郭天虎 攝

中國網新聞10月13日訊 (記者 胡永平)今天上午,農業部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向媒體介紹十八大以來種業改革創新有關情況。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就推進種業創新方面的情況回答了記者提問。

張延秋説,近年來,我國在種業創新上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在種業上和其他領域一樣,存在科研與生産“兩張皮”問題,仍未有效解決。為落實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深化種業體制改革 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精神,農業部從體制機制入手深化改革,開展四大作物良種攻關,推進種業人才和科研成果權益改革,工作成效顯著。

張延秋説,國家將分散的科研力量組織起來。四大作物良種聯合攻關,成立了由院士領銜的攻關專家委員會和攻關聯合體,匯集了全國103家優勢種業企業和科研單位,180多位權威專家,聚焦産業發展重大問題,按照産業鏈佈局創新鏈,構建了種質發掘、品種檢測、商業化育種、品種測試四大平臺,有效整合種業優勢資源、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協同創新優勢得到了有效發揮。三年來,共鑒定創制抗病蟲、抗逆、養分高效利用的綠色優質玉米、大豆種質資源800余份,創制出抗赤霉病小麥育種新材料和新型玉米自交係180多份,選育出節水抗旱、抗赤霉病小麥品種25個,抗倒伏、耐密植的機收籽粒玉米品種8個,優質高産大豆品種12個。

同時,把科研人員創新的積極性調動起來。2014年以來,農業部會同科技部、財政部、人社部、教育部在全國開展了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和人才發展試點工作,通過提高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比例,科研人員創新收入更多了、幹勁更足了。例如,廣西農科院將水稻品種轉化收入的70%獎勵成果完成人,去年有兩名完成人收入達到了百萬元,這是過去從來沒有的。這樣的做法,就使科研人員為企業選育品種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兩張皮”問題在種業將會得到有效的解決。

張延秋指出,出臺種業人才流動政策,通過人才引進、兼職、挂職等形式,促進了種業人才、資源、技術向企業流動,種業人才“紅利”正在顯現。近兩年來,約有300多名種業科研人才從科研單位向企業流動。通過改革,“鎖在鐵皮櫃”裏的科研成果得到了有效轉化,目前有2.7萬項專利、品種等成果在國家種業科技成果産權交易平臺上展示,已簽約交易額超過2.1億元。通過改革,把科研的力量組織起來,把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為種業科技創新注入強勁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