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吳曉玲副局長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郭天虎 攝
中國網10月13日訊 (記者 胡永平)“國內外的實踐證明,企業強則種業強,種業強則農業強。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種子企業的做大做強。”在農業部今天上午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吳曉玲表示,十八大以來,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採取多種措施,推進企業主體地位的建立,促進企業做大做強。
談到種子企業,吳曉玲説,長期以來,我國的種子企業存在多小散弱的問題,為了發展現代種業,2011年,國務院出臺了8號文件,明確了企業是現代種業發展的主體。這幾年,農業部強化法律制度建設,加強新品種保護,為企業特別是育繁推一體化的企業開通了品種審定的綠色通道。另外,還強化種業體制改革,促進科研單位和企業合作,促進科研單位的成果轉化,同時制定出臺扶持政策,促進種業的科技人才、科研資源向企業流動。我們還強化政策項目的扶持,為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免征所得稅,通過建立現代種業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注入種業,促進企業的兼併重組,做大做強。
吳曉玲説,這些年,通過農業部不斷地努力,推進企業做大做強,可以説,我國的種子企業有了一個非常顯著的變化。特別是,市場集中度明顯提高。現在種子企業數量已經由2011年以前8700多家減少到4300多家,減少了一半,這個力度是非常大的。再有,前50強的市場份額已經佔到35%以上,這比五年前也提高了5個百分點。
通過這些數字説明,我們企業“多小散”的狀況有了一個明顯的改善。同時,企業創新能力明顯加強。這幾年由於政策好,鼓勵企業創新,企業不斷加大科研的投入,據統計,現在企業前五十強每年的研發投入能夠達到13.8億元,已經佔到了銷售收入的7.4%,應該説非常接近國際上的研發投入。通過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企業的創新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企業和自身相比,新品種保護的申請量比過去五年翻了一番。同時,從2016年開始,企業申請新品種權的數量已經超過科研單位。
在品種審定方面,企業的創新能力也開始顯現,目前國家審定的玉米品種超過一半是企業選育的,水稻有超過2/3的品種是來自於企業,這説明,現在種子企業的創新能力已有顯著提高,企業不光是市場的主體,現已成為育種創新主體。
另外,我國企業的實力不斷增強。據統計,註冊資本達1億元以上的企業數量比2011年增加2倍多。現在上主機板和創業板的上市企業有10家,新三板掛牌的有45家,這些上市企業的總市值已經超過千億元。現在種子企業已經不光是以前的開門店、賣種子,現在大量投入提高科研、檢驗、加工等能力建設。
吳曉玲説,一些大型的種子企業還從國際上引入高端人才,這幾年也達到了80多人。而且這80多人裏面,有不少是在國際跨國公司工作、有國際化經驗的先進人才,他們進入企業,可以幫助企業快速提升競爭能力。“以前的種子企業就是賣種子,現在的企業由賣種子向為農民提供全程服務這方面轉化,不光是賣種子,還提供技術服務、種肥藥一體化全程種植方案,業務向全産業鏈逐步延伸。”
吳曉玲表示,隨著種業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種業法治建設的不斷加強,種子企業將進入一個轉型升級的新階段。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將會形成一到兩傢具有國際競爭實力的現代種子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