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著名商業教育機構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發佈的《2017年度世界競爭力報告》顯示,我國就業表現在全球63個主要經濟體中名列首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把就業置於優先發展位置。城鎮新增就業每年都保持在1200萬人以上,5年累計新增就業超過65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保持在4.1%以下。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業扶貧等相關政策的出臺,讓人民群眾的就業之路更加寬廣,讓更多的人有更穩定的工作,讓生活更加美好,人生價值得以實現。
數讀這五年(數據來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只要肯努力,不怕找不到好工作
中秋節到了,嚴中海迫不及待要趕回家。
“爸,過中秋節我們老闆給我發了兩瓶五糧液,明天我回家時給你捎回去!”22歲的嚴中海邊打電話邊往家走,匆匆的腳步中滿含喜悅。
新疆喀什經濟開發區啟動2017年度集中就業招工。這是工人在喀什深圳産業園新疆美麗奧服裝有限公司製作衣服。 圖片由新華社發
嚴中海的家鄉,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在18歲來省會鄭州上大學之前,嚴中海從來沒有離開過縣城。“以前在縣裏的時候,連來鄭州玩都是奢望,更別提現在在鄭州工作生活了。”聊起過去的生活,嚴中海感慨不已。
嚴中海大學學的是中醫。問起為何愛上中醫,嚴中海説,他中學時體弱多病,家裏條件差,農村又缺醫少藥,他想到了中草藥治療,於是,跑去縣城找中醫書籍,照著書去藥店買來中藥,給自己治起病來,沒想到竟然真的痊癒了。從此,嚴中海對中醫的興趣便一發不可收拾,每天放學回到家,除了寫作業以外,就是看中醫的相關書籍,最後如願以償考入河南中醫藥大學,開始了對中醫的系統學習。
為解決就業問題,河南省固始縣分水亭鎮盤龍村黨支部書記張志軍組織成立“千手稻草繩工藝品公司”,將稻草加工成稻草繩向外銷售。圖片由新華社發
2017年從河南中醫藥大學畢業後,嚴中海沒有像大多數同學一樣去各醫院應聘,而是找了一份中醫藥館的店員工作。他説自己想多了解一些有關藥館運營方面的情況,希望以後也有機會開一個中藥館。
“在藥館工作的確很辛苦,不但要記住每種中藥的擺放位置,還要熟悉常用藥理。有時候顧客一次要抓幾十服中藥,等抓完中藥我早已經汗流浹背。有時遇到聽力不佳的老人,同樣的內容得一遍又一遍地跟他們溝通,太大聲了人家會覺得我不耐煩,太小聲他們又聽不清楚……”談起工作,嚴中海的話語中還帶有剛步入社會的青澀,“不過我一定會好好幹、認真學,真正幫助到更多的病人”。
“在嚴中海來之前,我也曾跟幾個應聘的大學生聊過,但他們不是中醫基礎知識不牢靠,就是薪資待遇要求太高。像嚴中海這樣踏實肯幹、學習積極性高又知識牢靠的大學生,還真是不好找!”提到嚴中海,藥館老闆路鑫連連讚道,“大家一直説工作不好找,其實,我覺得並不一定是工作難找,也不是崗位難求,而是一部分‘心裏想著掙高薪水,骨子裏卻沒真本事’的求職者對自身能力的認識不清晰,幻想著‘事少錢多離家近’的工作。這樣下去,工作難找的‘尷尬症’不犯才怪!”
“我們的就業之路更寬廣了。”談及未來,嚴中海十分樂觀,更透出一種期望和自信:“今年畢業順利在鄭州找到工作,我父母都很欣慰。現在各地都在出臺留住人才的政策,我還年輕,等我工作幾年攢些錢,早日實現開藥館的心願!”
政府當“月老”,找個事兒做更容易了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是國家級貧困縣,這裡風景秀美,卻並不富饒。
29歲的石剛來自花垣縣雅橋鄉朋岩村。2016年,他成為深圳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精準扶貧招聘的首批員工之一。通過公司培訓和自己努力,從無一技之長晉陞為數控機床的操作技工,石剛只用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
從花垣縣到深圳,兩地路程超過1000公里,沒有航班和高鐵直達,開車也需要12個小時。缺乏技能的石剛找工作原本不易。“以前外出打工,去過人才市場,找過勞務仲介,在工廠門口看過招聘廣告,也在網上找過招聘資訊,住過旅館,也住過網吧,東奔西跑不説,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還常被仲介坑。”回憶起過去打工的經歷,石剛不由苦笑起來。
“第一次離家打工,身上只帶了1000元生活費,仲介向我要了200元仲介費,然後介紹我去某某廠,説是每月工資5000多元、包吃包住,進去以後卻遭遇各種剋扣,也無法按時領到工資。”石剛家中貧困,父母在家務農,家中除了他還有一兄一妹,全靠石剛在外打工幹些雜活掙錢養家糊口,每月收入1000多元。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鎮宮下村周志敏(右)在教練的指導下學習駕駛技術。 圖片由新華社發
在湘西州和深圳兩地政府“就業月老”的牽線下,石剛終於實現了在深圳找到一份穩定工作的夢想。
“通過參加精準扶貧,來到企業工作後,我每個月拿到手的錢有4000多元,大大減輕了家裏的經濟負擔。”石剛説。
外出打工,一直是花垣縣甚至湘西州很多人的選擇。然而,貧困地區勞動力普遍技能欠缺、文化程度不高、年齡偏大,通過市場手段,難以順利就業。湘西州和深圳通過政府間協作與服務,能夠實現貧困人口穩定就業,使他們獲得更高收入。截至2016年年底,湘西州農村勞動力已累計轉移就業70萬人左右,其中很多是前往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按照平均每人年收入3萬元計算,全州一年僅通過勞務協作,就可實現收入210億元。
做好勞務協作,摸清勞動力底數是基礎。試點開展以來,湘西州已組織近萬名幹部進行勞動力資訊的採集工作,建立了貧困勞動力實名制臺賬。
記者在花垣縣花垣鎮杠杠村村委會看到,一份“湘西州勞動力資源資訊採集表”上詳細記錄著該村每名外出勞動力的基本情況,包括就業去向、就業崗位和收入情況等。
“這些資訊都是村幹部按照‘一人一卡、一村一冊、一鄉一櫃、一縣一庫’的要求,逐村逐戶走訪登記來的。”花垣縣人社局局長黃智敏介紹,花垣縣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動態管理臺賬和勞動力資源數據庫,每個季度都對勞動力資訊進行更新。
“勞務輸出是增加貧困人口收入最直接、最現實、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政府搭建平臺,通過促進就業來扶貧,讓湘西貧困農民的勞動脫貧夢不再遙遠。”湘西州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説。
從小商販到“木耳王”
吉林省蛟河市黃松甸鎮——全國著名的“中國黑木耳之鄉”。在這裡,1986年出生的張國宏被稱為“木耳王”。
“我們那裏出名的就是林業資源、黑木耳特産。可惜我們村離鎮上都很遠,好東西走不出去。”張國宏人生的第一個轉捩點是在16歲。那一年,張國宏初中畢業輟學在家,開始了艱苦的打工歲月。僅有初中文憑的張國宏去長春擺地攤,賣土特産,從早忙到晚,一個月僅收入600元。
工人在河北省邱縣一自行車生産企業設立的“扶貧驛站”內組裝自行車。 圖片由新華社發
經過一年多的學習與摸索,張國宏對黑木耳的收購、銷售瞭如指掌,同時,他也在思索如何改變現有的經營模式,更好地結合當地資源,創造出更高的價值。
2008年,22歲的張國宏走進了婚姻的殿堂。也是在這一年,張國宏夫妻倆開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土特産小店,期盼著紅紅火火的生意。然而,由於缺乏管理經驗,小店在一年後便被迫關閉,初次創業以失敗告終。
為了東山再起,張國宏又開始了風裏雨裏收木耳的日子。2012年,張國宏第二次開了土特産小店,生意日漸有起色。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在一次收木耳回家的路上,發生車禍。養傷期間,張國宏第一次接觸到了網際網路。張國宏終於知道了如何讓家鄉的黑木耳創造出更大的價值。通過學習網路銷售、平面設計等知識,2013年8月,他的網店——“長白山地産品直銷”正式運營。2015年,其網店日銷量高達4000件,全年網上銷售額達450萬元。
隨著銷量的提升,張國宏愈發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2014年9月,張國宏註冊了“森百味”系列品牌,並且在天貓網註冊了網店。就是這樣不起眼的黑木耳,張國宏實現了上萬噸的年銷量和過千萬元的年銷售額。
雖然每年有幾百萬元的穩定收入,但張國宏並沒有就此止步,因為他知道自己身上此刻多了一份責任和使命,那就是帶動家鄉的人一起創業、一起致富。在張國宏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種植黑木耳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