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偉大復興的時代足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國內考察全紀實

■新華社記者霍小光、王絢、何雨欣、吳晶晶

山高水遠,風雨同行;萬里路遙,不忘初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到基層考察調研50次、累計151天,縱橫跨越中國版圖。

一串串堅實的足跡,連接昨天、今天和明天。為了履行人民至上的承諾,為了擔當民族復興的使命,為了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腳踏實地,植根沃土,這是踐行莊嚴承諾的足跡

深圳蓮花山,蒼翠欲滴。

那棵高山榕,枝繁葉茂。五年前,習近平總書記首次離京考察,在這裡種下此樹,播下希望。

翻過一山又一山,走過一程又一程。

五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真心聆聽人民心聲,用實幹履行莊嚴承諾--

“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一段段難忘的場景,一個個感人的瞬間,記錄下習近平總書記這五年的考察足跡。

春夏秋冬、寒來暑往——

春風拂面、萬物生長。他來到大包乾發源地安徽鳳陽小崗村,沿田埂步入麥田察看小麥長勢,又走進當年18戶農民按下紅手印的院落,強調“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講常新”。

大暑時節、驕陽似火。他深入湖北鄂州市長港鎮峒山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垃圾壓縮轉運站、無動力污水處理站、秸稈氣化示範基地,了解城鄉一體化建設情況,強調要“把廣大農村建設成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秋高氣爽、碩果纍纍。他走進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市八一學校,同師生們一起歡度教師節,稱讚廣大教師是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築夢人。

數九寒天、滴水成冰。他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奔赴地處邊陲的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走進困難職工家中,察地窖、摸火墻、看年貨、坐炕頭;他牽掛著群眾取暖過冬,專程到北京京橋熱電有限公司考察冬季供熱情況。

大江南北、四面八方——

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入企業、園區、科研基地,總書記要求,這塊大試驗田,要播下良種,精心耕作,精心管護,期待有好收成。

在位於帕米爾高原的新疆喀什,總書記親切看望日夜堅守反恐維穩第一線的同志們,同各族群眾暢談生活新變化,強調,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黨的領導下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東北大地,總書記考察遼寧瀋陽老工業基地,察看黑龍江伊春天然林保護,走進吉林延邊“海蘭江畔稻花香”的農田,談生態保護、議轉型發展、謀東北振興、商富民之策。

在祖國最南端的省份海南,總書記深入漁港、特色農業産業園、國際郵輪港考察調研,勉勵大家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路子來,譜寫美麗中國新篇章。

無論何時,無論何處,與人民同呼吸、與時代共命運——這是中國共産黨人始終不渝的初心,是紮根人民的力量之源。

他走得遠——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大別山區……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已經一一走到,實地指導脫貧攻堅;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週年、慶祝澳門回歸祖國15週年,同港澳同胞廣泛交流,指引“一國兩制”新實踐;深入邊關哨所、走進連隊營房、踏上軍事演習的前沿陣地,發出強軍興軍的號令。

他看得全——每到一地,住房、養老、就業、醫療、教育,凡是百姓關心事都一一察看過問;籌辦北京冬奧會、大飛機製造、安全生産、傳統文化保護……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都是考察調研的重點。

他問得細——“建新房多少錢”“糧食夠不夠吃”“孩子上學要走多遠”“家裏是旱廁還是水廁”……群眾生活的點點滴滴無不念茲在茲。

他想得深——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破局開路?決戰脫貧攻堅怎樣精準施策?建設生態文明還有哪些短板?制約創新驅動發展的瓶頸到底在哪?……調查研究、深邃思考,為改革發展穩定把脈定向。

風雨兼程,從未停歇。

赴廣東考察不封路、不擾民,在河北調研時吃大盆菜;赴阜平考察住16平方米的房間,在蘆山地震災區住臨時板房;自己掏錢為梁家河的鄉親們購買年貨,在老支書家裏吃一頓農家飯又執意交上餐費……點滴細節,彰顯一名共産黨人的務實作風和政治本色。

通過一次次考察調研,總書記聽民聲、察民情、問民意,從人民群眾的火熱實踐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和力量,把黨中央大政方針傳遞給基層,凝聚起萬眾一心、幹事創業的強大力量。

通過一次次考察調研,總書記躬身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將黨中央的關懷和溫暖帶給人民,激勵人民用奮鬥創造美好生活。

通過一次次考察調研,總書記謀劃重大決策,部署重大任務,宣示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擘畫民族復興的宏偉藍圖。

“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

——行程萬里,人民至上,這是彰顯為民情懷的足跡

2015年2月13日,陜西延川,冬日的暖陽照向大山深處的梁家河村。

闊別40年,習近平總書記回到這裡。“我永遠不會忘記梁家河,永遠不會忘記父老鄉親,永遠不會忘記老區人民。”

腳印串串,步步情牽。每到一地調研,走進貧困村、貧困戶都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必選項”。

冒著綿綿細雨,走進寧夏固原市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回族貧困戶馬科家中,詳細了解脫貧舉措落實情況;

沿著山路乘車1個小時,來到安徽省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同大家一起盤算著致富的方向;

……

走最崎嶇的山路,到最貧困的地方。困難群眾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最牽掛的人。

“他們的生活存在困難,我感到揪心。他們生活每好一點,我都感到高興。”

“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是我們黨立下的軍令狀。”

牽掛有多深,誓言就有多重。

人民,讓他始終牽腸挂肚。總書記考察的腳步走得很遠,他同人民貼得很近。

聚焦貧困群眾的生活。在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特困戶施齊文家,總書記向老人仔細詢問生産生活情況,走進老人家中的小木房,揭開米箱蓋子,看糧食夠不夠吃。

聚焦乾旱地區百姓飲水。甘肅定西,缺水乾旱,總書記專程到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考察,叮囑當地幹部,民生為上、治水為要,要讓老百姓早日喝上乾淨甘甜的洮河水。

聚焦災區家園重建。黑龍江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因一場特大洪災使全村家園被毀。在黨和政府關懷下,災後重建順利開展,家家住上了新房,收入有了提高。總書記對這裡的鄉親們説,共産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説到就要做到。

聚焦城市居民菜籃子。在甘肅蘭州五泉菜市場,總書記詳細詢問蔬菜價格,察看市場供應。

聚焦民族地區發展進步。在雲南考察,專門抽出時間,同曾經給他寫信的獨龍族群眾座談,共話幸福美好生活;在青海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同藏族同胞暢談生態移民體會;在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同當地幹部謀劃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建設。

……

一次次互動交流,總書記心中人民至上的信念自然流露。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聾啞女孩王雅妮向總書記彎了彎大拇指,用啞語表示“謝謝”。習近平總書記笑容可掬地跟著學:“伸大拇指是‘好’,彎一彎是‘謝謝’。”

四川蘆山地震發生後,習近平總書記前往災區看望受災群眾和救災官兵。當得知年輕的飛行員張尚年第一時間奔赴救災前線,誤了婚期,總書記叮囑他:“要抓緊時間把婚禮給辦了!”

內蒙古阿爾山市三角山哨所。習近平總書記仔細察看執勤設施和內務設置,在觀察登記本上簽下名字,對執勤哨兵説:“今天,我和你們一起執勤站崗。”

來自人民的總書記,深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多熱切。不斷向四面八方延伸的足跡,將總書記同人民無法割捨的深情厚誼,植根于神州大地。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