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開國大典閱兵式之後,從1950年國慶一週年至1959年國慶十週年,我國連續在天安門舉行了十次閱兵式;此後,又在1984年國慶三十五週年、1999年國慶五十週年、2009年國慶六十週年,各舉行了一次閱兵式。在歷次國慶閱兵式上,受閱部隊穿著不同時期的軍服,展示了新中國軍服發展的光輝歷程。

開國大典閱兵式——49式軍服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的開國大典。

開國大典閱兵式的順序是“海、陸、空”,海軍排在第一位。來自華東軍區海軍與東北的安東海軍學校的的兩個方隊昂首率先走過天安門,代表著新中國最早的海軍。人民海軍方隊格外引人注目,這不僅因為海軍是新出現的軍種,也是因為海軍的服裝特別——海軍官兵佩帶海軍帽徽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軍官戴大檐帽,士兵戴水兵帽。軍官服裝為中山裝式,四個貼袋,袋蓋有明扣,扎白色武裝帶;士兵服裝樣式為水兵服,有披肩,上衣下襬扎進褲子裏。軍官、士兵都穿黑皮鞋。不過,開國大典閱兵式上的海軍服裝,是為閱兵定制的,並不是海軍的制式服裝。

開國大典,穿海軍軍官服的旗手。

參加開國大典的水兵方隊

陸軍參加閱兵的有步兵、炮兵、騎兵、裝甲(戰車)兵等多兵種的上萬人。受閱部隊的著裝,就是當時陸軍的所配發的服裝。服裝的樣式、顏色是1949年初確定的。

開國大典時受檢閱的步兵陣容

為適應解放戰爭戰略決勝期的形勢發展,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中央軍委後勤部召開全軍後勤會議,對全軍的軍服樣式、顏色、尺寸作了統一規定,服裝顏色確定為草綠色,材料為棉平布;帽子改為圓形短檐帽(這種帽子後來被稱為“解放帽”),佩戴“八一”紅五星金屬帽徽;軍衣分為幹部、士兵、步兵和騎兵,士兵軍上衣肩部加增強補片,炮兵和騎兵的軍褲為馬褲式,襠部、膝部加增強補片;標誌符號由臂章改為胸前佩戴“中國人民解放軍”黑字白底紅邊的布胸章。這是我軍歷史上的第一次統一服裝樣式和色彩。服裝的樣式、顏色等雖然確定下來了,但由於戰事緊迫,各大野戰軍又在相對獨立的區域作戰,全軍軍服並沒有很快統一,至少是1949年上半年還是“各行其是”。到了1949年下半年,各部隊才陸續更換統一服裝。

1949年10月參加開國典禮閱兵式的部隊穿的就是這種軍服。當時這種服裝並沒有正式命名為什麼“式”,但是在1950年、1951年的一些文件中稱其為“四九年式”。參加開國大典閱兵式的步兵、炮兵、騎兵都是穿著49式軍服,頭戴繳獲的鋼盔;戰車(裝甲)兵則穿著坦克服,戴坦克帽。

空軍派出17架戰機參加閱兵,沒有徒步方隊。

參加開國大典的騎兵部隊

1950年~1954年五次國慶閱兵——50式軍服

從1950年國慶一週年到1954年國慶五週年,這五次國慶閱兵,受閱部隊都是穿著50式軍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軍開始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很快由單一軍種發展為陸、海、空諸軍兵種合成軍隊。軍隊供應方式也由分散的就地籌措、取之於敵,轉變為主要依靠國家集中統一供應。為適應軍隊正規化建設的需要,我軍于1950年統一了全軍軍服式樣,稱“50式”軍服。50式軍服是解放後我軍第一次全軍統一裝備、統一制式、統一標準的軍服。統一的軍服有利於統一組織生産供應,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全軍整齊劃一、統一指揮管理,對於軍隊正規化、現代化建設意義非凡。

50式軍服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分為不同軍種的服裝,其中,空軍服裝樣式和陸軍基本相同,只是顏色不同;而海軍則自成體系,與陸、空軍完全不同。50式海軍軍服式樣借鑒了辛亥革命以來中國海軍服裝,同時也參考了友好國家及國際通用的海軍服裝。

原標題:見證新中國軍服發展歷程|歷次國慶閱兵,亮相幾式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