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家庭的“穩壓器”
——記黨的十九大代表、天津大學藥學院黨委書記馮翠玲
2017年的這個暑假,馮翠玲一天都沒有休息,主持制定《黨支部學習巡視檢查制度》《落實意識形態責任制實施細則》《三公經費管理辦法》等21項規章制度,研究建立6項“會前協調”新機制……她説:“必須抓好制度建設,才能進一步夯實天大藥學院這個國際學院的黨建基礎。”
馮翠玲在天津大學藥學院辦公室裏工作。新華社記者 白禹攝
2001年成立的天津大學藥學院是一個國際化試點學院,多數教師具有海外留學、從業經歷,兩任院長都是由外籍人士擔任。建院之初,教育體制的差異以及多元文化的衝突,使得學院的各項工作難以順暢推進。到2003年時,學院幾乎癱瘓,外籍院長打算撂挑子,很多學生也擔心學院快黃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馮翠玲受命擔任藥學院黨委書記,組織上不僅希望她能夠成為不同文化之間的“黏合劑”,更希望她支援配合外籍院長在推進學院發展方面“掌好舵”。
藥學院的首任院長畢業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是我國“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由於不同的文化背景與教育理念,他對國內大學的一些課程安排有抵觸情緒。在一次研究生入學典禮上,院長在講話中表示:政治課效果不甚理想,不應該再開設了。馮翠玲當即插話:政治教育很重要,講得不好可以改,不能砍掉。結果她被性格直率的院長轟出會場。“當時我很尷尬,在樓道轉了幾圈,真想甩手而去。但仔細想想,覺得還要堅持原則,讓學生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是最重要的。”於是她面帶微笑回到會場,重申了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事後,她不斷與院長溝通,闡述我們的教育方針,院長最終表示認可:“在翠玲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共産黨人的堅守和品格。”
2013年6月,藥學院又迎來第二任院長傑伊·西格爾教授。他是國際分子設計與新藥研發領域知名專家,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天津大學第一位非華裔“洋院長”。他的理想是在天津大學建設具有世界水準的分子設計中心。那個暑假,馮翠玲同樣沒有休息一天,整天堅守在實驗室改造項目的工地上,與設計人員討論方案,與工程隊協調施工進度。當西格爾看到他在蘇黎世大學的辦公室和實驗室被“原樣複製”呈現眼前之際,驚喜得難以自持,對眼前的這位共産黨女書記頓生敬意!僅僅經過半年的磨合,她與“洋院長”彼此信任,在每項重要決策上都能形成默契。在全院師生的努力下,藥學院已經成為全國首批4個國際化試點學院之一;打造了國內首個藥學人才全英文培養體系;引聘了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18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高端專家和具有學術潛力的青年學者42名……
馮翠玲用真誠與敬業取得了每一個合作者的尊重與理解,為學院發展掃除了觀念上的衝突和障礙,也讓西方先進的治學理念在中國高校思想政治的領導下“生根安家”。“我們正式在一起工作有4年了,她承擔了大量的管理工作,是學院的精神領袖。”傑伊·西格爾真誠地認為共産黨的書記很重要,“馮是我忠實的合作夥伴!美國的大學裏應該給每個系主任配一名書記。”
對馮翠玲來説,書記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義務。她主持全院教師的年終獎績效考核,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她對於教學研究資源的合理分配,也讓人心服口服。學院每出臺一項改革措施,她都會組織全體教師討論,廣泛聽取意見。在教師們眼裏,馮翠玲是這個國際化大家庭的“穩壓器”,學院每一項成績的取得,無不浸透著馮翠玲的心血和汗水。
大家都説馮翠玲在工作中是拼命三郎。其實,早在2001年12月,她就被查出身患癌症,10年後又第二次檢出腫瘤。任職藥學院黨委書記時她正在接受化療。憑著頑強的毅力,她頂住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心理和生理的痛苦。每次化療,她都選擇在週五,為的是在週末休息兩天后,週一能夠繼續工作。
馮翠玲用堅忍、包容、勤奮,詮釋著一名共産黨員的信仰與堅守;她用黨性、敬業、服務,樹立了高校基層黨組織書記的榜樣。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在馮翠玲這名普普通通的黨務工作者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