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公共文化服務這五年】
奏響文化惠民的新樂章
——十八大以來我國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成就述評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2012年11月15日上午,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向世界莊嚴承諾。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納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明確提出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入發展快車道。
五年來,文化系統深入貫徹中央關於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決策部署,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用,完善覆蓋城鄉的六級公共文化設施網路,穩步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等重大改革,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取得新突破,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得到新提升。
公共文化資源配置向基層傾斜
2015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2017年3月1日,我國文化領域第一部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重要法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實施……五年來,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制度框架。
在頂層設計的指引下,公共文化資源配置進一步向基層傾斜。2012年以來,在地市級層面,中央財政投入16億元支援214個地市級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和文化館新建和改擴建。在縣一級,為將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的優質資源輸送到鄉村,文化部等五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指導意見》,浙江嘉興、廣東佛山、江蘇張家港等地已經初步建成了功能完善、運作有效的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在鄉村一級,為解決基層文化設施“空殼”問題,中央財政安排鄉鎮文化站和城市社區文化中心(文化活動室)設備購置專項資金,對基層文化設施設備購置進行補助,很多地方已建成佈局合理、功能配套、供需銜接、各具特色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與此同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得到加強。2015年1月印發的《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對讀書看報、收聽廣播、觀看電視、觀賞電影、送地方戲、設施開放、文體活動7大項基本服務項目和文化設施、廣電設施、體育設施、流動設施、輔助設施5大類設施作出了明確規定。
為推進貧困地區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部等部門先後組織實施貧困地區“百縣萬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範工程”“村文化活動室設備購置項目”“流動文化車配備項目”“‘陽光工程’——中西部農村文化志願服務行動計劃”等項目,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得到跨越式發展。
優質公共文化産品供給日趨豐富
政府讓群眾“點菜”,群眾才能為政府“點讚”。十八大以來,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堅持發揮公共文化産品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不斷豐富優質公共文化産品和資源的供給。山西太原“週二劇場”的演出,票價低、品質高、形式多樣,自2015年5月12日啟幕以來,已演出80多場,惠及觀眾5萬餘人次。福建閩侯縣建立了“隊伍節目庫”,設立“週末農家戲臺”點單臺,群眾想看什麼節目,可通過“點單臺”投票選出。上海嘉定提出“精而美”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思路,在普惠原則的基礎上,更加強調精準服務。
2016年,文化部爭取中央財政安排2.3億元專項資金,用於開展為貧困地區送戲下鄉工作。2017年,中宣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開展戲曲進鄉村活動,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積極推動送戲下鄉活動的制度化、常態化、普及化。各級文藝院團積極開展戲曲和高雅藝術進鄉村、進校園活動,比如國家交響樂團幫助重慶市南岸區北斗村村民建立了農民管樂隊,這支農民管樂隊還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在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工程方面,全國文化資訊資源共用工程目前已初步構建了國家、省、市、縣、鄉、村六級數字文化服務網路,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共用資源超過140TB,開通了149個移動閱讀平臺地方分站,可以提供移動端全民閱讀服務。
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顯著提高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援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
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鎮文體活動中心方泰分中心是上海首家採用“公共項目社會運作”模式的文體場所。政府提供場館、設施等硬體,運營管理和服務內容提供則交給了專業化的公司。運營公司必須承諾,提供一定數量符合標準的服務內容。為了督促運營公司提高服務品質,當地政府還引入了第三方監督機制。這種“公共社會”的模式,改變了公共文化服務“政府包攬卻不專業、不貼近群眾實際需求”的缺陷,通過引入社會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士參與運營管理,達到共治、共用的社會效果。
十八大以來,全國很多地方通過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健全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形成了不同的公共文化建設模式,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得到顯著提高。上海通過打造“文化上海雲”,運用雲計算、雲存儲技術,把市、區、社區三個層級的公共文化服務納入總門戶平臺,讓海量的公共文化資訊形成公共文化大數據。重慶市創建了“公共文化物聯網”,集中配送全市公共文化資源、産品、活動。青島、成都、焦作等地通過打造文化超市,採取個性化、訂單式服務,滿足群眾的多元化需求。北京、天津、合肥、大連、青島、泉州、惠州等地發行“文化惠民卡”,將優惠文化産品打包,給群眾自主選擇權。內蒙古圖書館則推行“彩雲服務”,實行以讀者為主導的資源建設模式,有效滿足了讀者的閱讀需求。
作為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文化志願服務也得到蓬勃發展,文化志願者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已有24個省、275個地級市組建了文化志願服務機構,各類文化志願服務團隊有6700多支,登記在冊的文化志願者人數突破百萬,接近全國基層文化隊伍總量的三分之一。
數讀這五年
2016年,全國文化事業費達770.69億元,比2012年增長60.5%。
2016年,全國公共圖書館總藏量9億冊,全國每人平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量從2012年的0.51冊(件)上升到了0.65冊(件),圖書總流通6.6億人次,比2012年增長52%。
2016年,全國群眾文化機構開展活動184萬次,服務群眾5.79億人次,比2012年分別增長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