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古稱“夷陵”便因此得名。這座有著“上控巴蜀,下引荊襄”之名的江城,在其2400年的悠久歷史中,孕育了豐富的文化。近日,中國青年網記者跟隨“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網路主題活動走入宜昌,探尋這座古老城市的“非遺”痕跡。圖為當地土家族人吹響長號歡迎客人。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張潼 攝
宜昌沿長江支流清江而建,這一地區自古就是長陽人的棲居之地,是土家族的搖籃。悠久的歷史孕育出土家族豐富的藝術形式,長陽吹打樂、長陽南曲、土家族撒葉兒嗬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圖為土家族自治縣畢茲卡民俗文化村的演員們正在表演長陽吹打樂,這種吹打樂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畢茲卡在土家語中就是“土生土長的人”之意。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張潼 攝
長陽南曲在明代傳入長陽,至今已有500年的歷史,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委婉細膩,優美抒情。在長期的傳襲過程中,長陽南曲不斷吸收土家民歌小調的旋律,表現力強,情趣多樣,兼具輕鬆活潑、激情熱烈。2008年,南曲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圖為土家族演員們正在表演長陽南曲《漁家樂》。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張潼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