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網信辦和文化部聯合主辦的“喜迎十九大 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型網路傳播活動,自9月15日啟動以來,走過了貴州、福建、山西、湖北四省,有序推進,反響熱烈。來自近百家新聞媒體的200多名編輯記者,通過親身體驗、實地採訪,被非遺之美、傳承人的故事深深打動,並以樸實、親切、生動的新聞語言如實報道,將“走轉改”落到了實處。期間,貴州的侗布、刺繡、造紙,福建的惠和影雕、蔡氏漆線雕,山西的堆錦、剪紙、面塑,湖北的漢繡、黃梅挑花、孝感雕花剪紙等一些傳統工藝,琳瑯滿目,讓人驚嘆。

【喜迎十九大 文脈頌中華】讓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相得益彰

9月16日,“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型網路傳播活動走進貴州。圖為丹寨縣石橋鎮的古法造紙技藝。

傳統工藝,是創造性的手工勞動和因材施藝的精良製作,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務院公佈的4批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傳統工藝項目共有300余項。今年3月,由文化部、工信部、財政部聯合製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正式發佈。《計劃》指出,振興傳統工藝,有助於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文化生態,豐富文化資源,增強文化自信;有助於更好地發揮手工勞動的創造力,發現手工勞動的創造性價值,在全社會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於促進就業,實現精準扶貧,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增強傳統街區和村落活力。

那麼,如何振興傳統工藝?筆者認為,既離不開保護和傳承,更離不開創新與轉化。轉化為現代生活所需、産業升級所求,才能葆有生機與活力,更好地走向未來。從這個角度來説,“讓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現代設計走進傳統工藝”的理念,無疑值得肯定。有鋻於此, 我們需要積極探索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的方法路徑,努力提升現代設計走進傳統工藝的創新能力。

在實際工作中,鼓勵更多非遺傳承人、優秀設計師對接合作、切磋進步,結合現代生活需求,主動改進設計、改善材料、改良製作,提高傳統工藝産品的整體品質。帶動更多非遺傳承人、優秀設計師參與創新,對中華美學精神進行深度挖掘,形成代表東方生活美學的創意産品與工藝設計體系, 探索一條設計消費引領傳統工藝的發展道路,推動非遺保護和品質消費有機融合。

【喜迎十九大 文脈頌中華】讓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相得益彰

9月22日,“喜迎十九大 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網路傳播活動走進湖北。刺繡工藝黃梅挑花,廣泛流傳于黃梅縣。

具體操作上,可以組織優秀設計師加入傳統工藝工作站的建設中去,鼓勵他們俯下身去向民間學習,向手工藝人學習,在學有所得、學有所思的前提下認真創作,以別具匠心的設計,來提高傳統工藝發展水準。例如,在借鑒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礎上巧妙構思,設計一些特色鮮明並適合中國人體型、氣質的“新中裝”,來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展現中國人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再如,通過設計的介入,讓刺繡工藝與時俱進,在發展針法技巧的同時,擺脫炫技與匠氣,更具創意和美感。只有正視當代審美語境、符合當代審美觀念,才能為社會大眾普遍喜愛,讓傳統工藝贏得市場青睞。

概言之,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之間,並不是對立、割裂的關係,而是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對此,我們要有明確的認識。振興傳統工藝,須促進社會普及教育。《計劃》指出,鼓勵電視、網路媒體等推出豐富多彩的傳統工藝類節目。今天,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網路媒體因即時性、互動性、個性化、全接觸等特徵,而獲得了長足發展,積累了數量龐大的受眾群。 在振興傳統工藝、保護文化遺産的工作中,網路媒體應當樹立信心、發揮優勢,加強責任感、使命感,扎紮實實地做好輿論引導,以先進典型鼓舞人心,以妙計良策 凝聚力量!(曾 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