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結束,我們在後臺見到了滿頭大汗的秦禮剛,在表演過程中為了讓操縱的木偶更加活靈活現,他經常要連蹦帶跳,還要又説又唱,對體力的消耗也非常大。
秦禮剛在1967年26歲的時候正式拜師學皮影戲,説起那時候的輝煌他仍然非常驕傲,那時農民種地掙工分,一天3毛錢,而若是皮影戲藝人,一個晚上就能賺10塊錢。皮影戲藝人們挑著扁擔帶著道具,受邀到處走村串巷,走到哪兒都有一大群的人圍著。也正因如此,他格外珍惜這個機會,比別人都要努力,盡可能得到師父的器重。因為他需要這份手藝,他要賺錢養活一家9口。然而好景不長,隨著改革開放,電視在家庭日益普及,皮影戲風光不再。漸漸的,沒有人再邀請他們去表演,為了尋求更多的機會,他們開始往城鎮走,進茶館,但時代的發展讓他們的表演機會和場地也日益萎縮。
皮影戲的沒落,也造就了秦禮剛對皮影戲情感的轉折。他從最初為了賺錢養家,轉變成了對皮影戲的熱愛。也許皮影戲早就在他心裏生了根,只是他一直都沒有發覺,只有機緣成熟的時候,這顆種子發了芽,他才會知道這顆種子叫熱愛。也正因如此,造就了他創造了兩個之最。即便在皮影戲沒落的時候,他從未放棄,他自己租房子演皮影戲,堅持30年,一年演出364天,每天演3個小時。他的演出可以連續五年每天不重樣,每五年一個輪迴。
在常年演出打磨之下,秦禮剛的手法也越發嫺熟,他可以一人同時操縱11個皮影進行表演。民間有句老話形容藝人,不瘋魔不成活,也是對秦禮剛最貼切的描述。
説起如今皮影戲的市場與傳承,秦禮剛非常高興。他告訴我們,從十八大召開之後,國家主席習近平非常注重傳統文化,對非遺保護傳承也進行了很大的投入。如今他有77個徒弟,還有三個外國人前來學習,把皮影文化帶出國門。國內很多大學生慕名而來找他學皮影戲,並在此基礎上結合年輕人的思維寫了很多現代的話本。而他最喜歡的就是非遺進校園活動,看著學校裏的小朋友了解喜愛並且學習皮影戲,他感受到了古老的皮影戲將在生機勃勃之中完成它的涅槃重生。
主管 | 吳興民 撰稿 | 卞廷彥 編輯 | 馮港